[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172)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但是当务之急,是在巩固农耕的基础上,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不发展,科技就进步的慢。

  虞璁知道,等再过二三十年,可能就有第一批资产阶级出来,到时候自己的儿女们又得费一番手腕,完成新一步的调和。

  可眼下,如果不能带动全国富裕起来,自己也不可能去安心打仗。

  他最期望的,就是能看到国富民强,同时又政治昌明,无风无雨。

  总的来说,这个方向应该是没有错的。

  眼瞅着国子监的工作即将收尾,杨慎总算松了一口气,想找老朋友杨一清去喝喝茶。

  没想到杨王两位大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听说午饭都只是匆匆扒了两口。

  你们两也有今天啊。

  杨慎忍不住一笑,示意那满脸为难的小吏不必过去通报了。

  多亏皇上分来的这些新抄录使,整个修书的进度都快了许多。

  因为《永乐大典》中已有对工、农、医三科的修撰,加上文思阁和几大藏书楼的倾囊帮助,国子监只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道的精修和第三道的统修。

  杨慎呼吸着难得的清新空气,伸了个懒腰,突然想写两首诗庆祝一下。

  他一扭头,却瞥见陆炳站在那里。

  “陆——陆统领?”他被吓得心里猛地一抖,条件反射地想起那天陆大人面不改色抹脖子的场景来。

  想当年自己被打屁股的时候,他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啊。

  “杨祭酒。”陆炳示意道:“请随我来一下。”

  他并没有解释太多,杨慎也并不敢问什么,便跟着他上了马车,心思忐忑的看着车窗外风景奔驰而过。

  这大白天的……总不会审问我贪污什么的事情吧。

  没想到这马车跑了许久,才终于到了地方。

  陆炳吩咐小厮扶杨大人下来,领着他略走了一会,才到了之前皇上画定的地方。

  “这里是——”杨慎左右一望,见无数的工匠在忙碌着修筑之事,怔道:“这里是未来的书院吗?”

  “不是书院。”陆炳简单的解释道:“陛下说,这个是大学。”

  “大学。”杨慎看着这还未成型的宽广地带,突然笑了起来:“好名字啊。”

  “皇上说,工医为要务,可助实业兴国,”陆炳不紧不慢道:“故以乾坤之行,建阴阳鱼二院。”

  “在十年以后,将有两个太极图,镇在京东京西,一是工医之学,二是艺文之学。”

  杨慎回过头来,若有所思道:“艺文?”

  难道陛下有意,在国家强盛安定之后,再发展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让士子们研习修身?”

  当真是顾虑周全。

  “杨祭酒,”陆炳温和了神情,看着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道:“陛下今日仍在三大营中忙碌,只令微臣来此处引您看看。”

  “不知——您是否愿意,做这工科大学的校长?”

  杨慎愣了下,颇有种再次被命运眷顾的感觉。

  他曾经以下犯上,曾经被逐出宫城。

  眼下,自己不仅可以再度回到国子监,还将主持这更为宏大气派的大学,看着它一点点的成型吗?

  这——当真是千秋之功业!

  陆炳见杨慎有所动容,便领着他在这宽广的空地上散步,在他恍神之际,将每一处的作用、图书馆的设立、操场的用途,种种奇思妙想都说与他听。

  杨慎时不时的点头,沉浸在思索之中,忽然眼眶就红了。

  “劳请陆统领与皇上说一声。”

  “臣,定全力以赴。”

  如今兵部也开始新一轮的疯狂忙碌了。

  虞璁只感觉自己像个包工头,把七部都拖进加班的深渊之中,自己再哼着小曲功成身退。

  从嘉靖三年到嘉靖五年,整整三年都将全国减免一半的税赋,来推动农业改革的发展,促进更多的农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越来越多的巡农使回京述职,消息也有好有坏。

  但无论如何,这国库的充盈,还是令人颇为欣慰的。

  虽然之前的冥思库给了十日之期,但那个十日,是给死刑级别的贪官来忏悔自救的。

  这仓库立在那里,黑板上多了新的东西——不断上涨的缴纳数。

  每日,这仓库里都会多出不少的新东西,或值钱或不值钱,但总归是某些越来越心虚的小贪官忙不迭交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