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289)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现在还是主力于火炮和战车的开发中。”

  嗯,确实是现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在全面更新和发展,商业自然会被带动,毕竟人均收入和温饱情况都已经有明显提升了。

  自己的小本本上也记着,要充分利用煤炭,并且提升铸造的工艺。

  在中国古代,真正优秀的刀剑,都是铸造出来,而不是像舌尖上的中国敲锅那样一下下敲出来的。

  铸造工艺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加轻便、威力强大的火炮,也可以改善刀剑质量——如果后期工艺成熟的话,甚至可以把蒸汽机的原型零件都做出来。

  可是重点就在于,铸造不仅仅是有好的图纸,或者来几个牛逼的工匠,就可以轻松搞定的事情。

  “赵尚书,你们工部现在,不要急着去做新的东西。”

  皇帝把那朵花递给了一旁的陆炳,深呼吸道:“朕需要你们……总结和研究一些东西。”

  虞鹤站在他的身侧,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准备帮忙记录。

  赵璜略有些意外的看了眼书记员虞鹤,嗯了一声,久违的再次洗耳恭听。

  从材料、温度、工序到燃料混杂比例,铸造这件事情,就和化学一样有无数的组合成果,正因如此,得到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决定性因素,才能得的到这个结果。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人们众说纷纭。

  有的鼓吹明代科技如何天秀地秀陈独秀,有的则抬出日本和欧洲的种种成果,并且拿现代的情况来‘打脸’。

  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中国和日本的实际情况。

  从汉代甚至更早开始,中国人就要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虽然确实跟云南还有苗疆那边有争乱,但更多的是去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

  在这种情况下,用日本人的那种长刀、武士刀,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

  日本精钢炼制的武士刀,更多的是平原上两股部队的对拼——明朝时期日本人有多少,少到几千人互怼都是超大型战役了,根本不能跟中国几万人对垒厮杀的惨烈程度相比。

  而在这个时代,虞璁自己还专门去军械库和兵工厂视察了几圈,他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些刀剑骨朵,核心要义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掠马和穿甲。

  所谓骨朵,类似于拉长了手柄的流星锤,但更多的在于一个杠杆上的猛击和控制。

  俞大猷所提议和改进的龙刀、大槊,都是为了尽快的把骑兵从马上给刮下来,谁能占据主场,不在地上乱滚,谁就赢了。

  之所以前头在草原上屡战屡胜,就在于战略视角的提升,提前的演练和危机情况的准备,包括信号的传递等等,都远远高于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武士刀这种东西不适合中国式的战争,但是在锤炼上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当年大学毕业旅行的时候,虞璁跟他姐专门去了一次日本,在姐姐到处逛药妆店和手办店的时候,他去专门看了一圈和武士刀有关的场馆。

  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粮都非常低,而且技法原始、消耗庞大。

  正因如此,武士刀长期是贵族才佩拥有的东西。

  中国在西汉之后,主要采用的是炒钢法来获得钢铁的原材料。

  但是日本本身没有理想的高温燃料——比如煤炭,他们只能用更加廉价的木炭,让炉火不能达到一千五百度以上的熔点。

  在这种低温下,根本没办法让铁矿石完全融化,所以这种低温冶炼只能造出来不规则的孔状海绵铁,但是这个材料在再次淬炼之后,却会展现更为惊人的,杂质极少的好钢。

  虞璁不是什么过目不忘的神人,手头也没有百度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比例和工序。

  但是他能够做到的,就是鼓励工部加大投入对这个东西的研究。

  赵璜听得一愣一愣的,旁边的虞鹤则是运笔如飞,写的相当熟练。

  赵璜咽了口口水,纳闷道:“陛下的意思是,不急着要成果?”

  这还真是闻所未闻了。

  “对,你们的重点,不要是每年又给朕造出多少多少厉害的东西出来。”虞璁抬手拍了拍他的胸膛,加重语气道:“把心沉下来,去搞清楚,到底是木炭,还是过程,如何做才能得到更好的钢。”

  真正的好钢,比生铁要轻,但是稳定性要更强。

  钢好,炮才会更加容易携带,而且喷出去的时候,路径可以准确而爆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