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位新上任的巡抚却是连三年都熬不过,一定要走,他家里又没有什么必须他辞官的大事儿,这么做不就是太奇怪了吗?
排除掉一切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就显而易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直隶局势的发展,将不利于他的仕途,他不得不断腕求生。若是直隶在他的治下发生民乱,按照此时的制度,他是首先被问罪的那个人。那时候,别说仕途,命有没有都两说。
所以,贾琏认为,若是他的推测正确,那在派人查探的时候,京师这边必须开始准备平叛工作。消息一来,立马出兵,尽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伤亡平定局势。出兵这件事儿,也并不是简单发几个文件就行,最快也需要准备个三四天。再加上路上耽搁的时间,到了直隶,一不小心,黄花菜都凉了。所以,他要赶时间,要快。
而一牵扯到兵部,就不是户部一家能完成的了,必须通过高亮上报给皇帝。
“你一定要这么做?”高亮看出来了,贾琏是铁了心要做成此事,任谁劝都不行。
贾琏点头,他还年轻,错一次又能怎么样?以后再扳回来就是了。
“那好,”高亮终于下定了决心,但是这个风险他是不愿意承担的,就望着贾琏说,“我带你进宫。”
贾琏亲自对皇帝说这件事儿,即使错了,也和他无关。
至于对了?他认为从几个数字中推测出一个地方即将发生民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心里潜意识认为,贾琏不可能对。
作者有话要说: ps:最近卡文,可能会更的少,更的慢,等捋顺了,就和以前一样早上更。
所以,明天还是晚上更。
不要喷我,我先逃了。
☆、第 59 章
对于高亮所提的进宫的意见,贾琏欣然同意。
这件事儿最少涉及两个部门,还是平叛的大事儿,即使按照正常程序,也必须报告给当今皇帝庆惠帝知道。
皇宫,自然是巍峨壮阔,恢弘雄伟。
在高亮的带领下,贾琏跟在他身后,他则是跟在小太监身后,一同前往庆惠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勤政殿。
皇帝这个人,贾琏见过,参加殿试时他还曾经在他身边站了一会儿。虽没有说什么勉励的话,但他应该是知道他的。
只是对于他的态度,贾琏拿不准。毕竟以前没人这么做过。
两人跟着太监来在勤政殿,向圆脸微胖的庆惠帝见了礼,之后高亮就把舞台让给了贾琏。
贾琏并不惧怕,而是不卑不亢地把自己的分析说了,之后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方面派人到直隶看看,一方面,兵部准备出兵的手续,坏消息一来,立即发兵平叛。”
对于贾琏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庆惠帝到底是当皇帝的人,并没有和高亮一样表现的太过震惊。
这么多年皇帝做下来,什么危言耸听的话他都听过,贾琏这样明显想出风头的言语并不算新鲜。
又因贾代善曾经救过他的关系,他虽然不赞同贾琏的意见,但也难得的表现出了一点儿耐心,说道:“这件事儿自有兵部处理,你既然是户部的人,就不要操心这件事儿了。朕会交给兵部处理。”
意思很明确,他不信。但是贾家好不容易有个上进的后代,他也不愿意打击贾琏,于是就用了他碰到不乐意的事儿时经常用的一着,拖!
这个时候,但凡有点儿眼色的就该走了,但贾琏显然不是什么很有眼色的人。
他并不管高亮快要抽筋的眼睛,也并不后退,和面对高亮时候一样,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陛下,这件事儿若是真的,那及时救助直隶百姓,将是功德无量。若是假的,就全当军队锻炼一回,又有何损失呢?”
前世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为了保证战斗力,还经常拉练呢。现今的军队偶尔来一次长途拉练,怎么了?
即使他推断错了,不过是耗费几两银子而已,军队得到锻炼,百姓们平安无事,不是皆大欢喜么?
但是庆惠帝显然不这么认为,他见贾琏异常固执,有些反感,他向来不喜欢过度自信、自命不凡的人。
“军队岂能轻动?你难道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使几千人的军队动一动,也需要上万的银子。你们户部剩多少钱你应该清楚,此时白白浪费一笔,那些人又该说朕耽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