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看贾敏信中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杨铭的表现,杨铭和迎春恐怕已经郎情妾意了,那他何必做棒打鸳鸯的事儿呢?
至于得罪首辅家什么的,贾琏一点儿不担心,他已经在皇帝那儿挂了号,又有贾代善的面子在,若是真的有事儿,可以直接面见皇帝,怕什么?
贾家这种情况,若是他的官职能不断上升的话,结亲高门反而不大好,还不如杨铭这种家风好、家里婆婆和善、杨铭本身又是嫡子的人家合适。
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件事儿贾母已经知道,贾琏和王熙凤回来一说,贾母对迎春不大上心,并没有说什么,只叫他们两人拿主意就成。
此时,迎春的信也来了,写得很清楚,“今生只愿做杨家妇”。
当事人的态度确定,事情就好办了,只需说服贾赦就行。
贾赦挺好对付,贾琏只说了一句话,他就同意了,“杨家情愿拿出全部现银,大约有七八千两银子置办彩礼。”
张家规矩大,嫡长子成亲才用了五千两,此时庶子成亲,肯定不能超过五千这个数目,这样一比,贾赦眼中只有银子的主儿,当然选择杨家。
至于杨家怎么样,杨铭是不是吃喝嫖赌,杨夫人是不是不慈,并不在贾赦的考虑范围之内。
原著中的他不就是五千两银子卖了迎春么?现今杨家出的钱还多了呢,自然更加乐意。
于是,迎春的亲事就这么定下了。
杨家找了个有名的媒人提了亲,两家换了庚帖,合了八字之后,送了聘礼过来,算是彻底定下杨铭和迎春的婚事。
至于婚期,两人现今还小,自然要往后拖。
贾琏的意思是,反正已经定下了,等迎春长成了,最起码也得十七岁时再出嫁。年纪小就生孩子,对女人和孩子都不好。
当然,这话他没当着杨铭的面说,只打算等几年之后,找个理由拖一拖就是了。
杨夫人和杨铭敲定了这事儿之后,心事既定,又在京城住了几日,就登舟回南。杨铭要读书,并不能在这里耽搁太长时间。
迎春的事儿定了,贾琏心里一块儿大石也跟着落下,以后生活的怎么样,全看她自己的了,他也只能帮她到这里了。
过了年后,庆惠帝交给贾琏一项新任务,也是当老师,但是给皇子当老师,教已经快要十三岁的六皇子辛诠宁数学,从头开始教起,详细地教。
贾琏想都不想的就答应下了。
六皇子四年前年纪小,但是现今的他,按照古人的态度看,都是快要定亲的年龄了,不小了,能办一些事儿了,也能和他那几位哥哥争一争了。
贾琏答应的爽快,教的也是异常尽心,从简单的加减法开始教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对一辅导。
辛诠宁倒也聪明,很多东西一点就透,比户部某些官员,比如总是不开窍、他怎么讲都不会的彭通,强多了。
两人的交流也渐渐热络起来,从开始的公事公办,一板一眼,到最后的随意轻松,说心里话。
比如,辛诠宁就曾经告诉贾琏,他其实相当个上战场的大将军,在万军从中,往来驰骋,发号施令,令旗下处,大军出动,如龙如虎,震慑内外,封狼居胥,青史留名。
对于辛诠宁的这个想法,贾琏表示,和他十三四岁时候想的基本一样,一腔热血,誓要参军报国,踏平某地,血洗某地,报仇雪恨,扬我华夏神威。
后来才发现,想太多!
但每个男人都有这么个阶段,一味压制肯定不行。他就努力回忆他亲爹当初是怎么处理他这个小烦恼的……
当时,他的亲爹并没有说他异想天开什么的,而是带着他锻炼身体,说:“没有好身体,战场上跑不快,你怎么杀敌?”
早上起床跑了几次后,浑身酸疼,下楼腿都伸不直,他表示,还是继续学习吧,他不是那块儿料。
现今面对辛诠宁,贾琏想了想,说:“殿下若是想要参军,第一点,先学些武艺,大将军不能什么都不会不是。”
皇家当然不缺武艺师傅,辛诠宁学了几日后,当大将军的热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小。
后来,他表示:“还是觉得读书好。”
这时候,贾琏又告诉他,“当不了大将军,可以当元帅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种不需要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