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贾政和王夫人原先住的地方,因王熙凤怀孕,不好挪动,倒是空了下来。
邢夫人再住在东院也不大合适了,她自己在府内挑了个清静的院子住了进去,算是搬回来。但家事并不归她管,贾母说了,“你年纪也大了,该保养就得保养。”
邢夫人无法,只得心不甘情不愿按捺下那份躁动之心。
贾母又怕邢夫人听别人几句话,弄出什么事儿来,于是,贾赦出殡后,贾母用为贾赦祈福为由,再次放了一批上蹿下跳的人出去,其中以邢夫人的人最多。
这一下,和偷玉那时候一样,下人们瞬间都老实了。
人都老实了,贾琏自然规规矩矩地开始守孝丁忧。
☆、第 75 章
守孝并不是什么都不管。
贾琏偶尔也会和太子说说话,一般都是他来贾府,贾琏接待,一来分析局势,二来给他介绍几个能用的人。
文官有了,范慎,接下来就是武官,比如史鼎史鼐两兄弟。
这两个人其实挺有眼光,知道自家家事不如以往,早早的就开始节省,并不管别人怎么笑他们排场小,丢面子等等。
原著中也提过,他们家把针线上的人裁了,小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并不仅仅是欺压史湘云,史家所有女人都是这样。
对于这点,贾琏是服气的。
多少人家因为怕外人说闲话,即使入不敷出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强撑场面,原著中的贾府都到当东西的地步了,依然大手大脚,不就是现成的反例?
这两个人倒是心智坚定。
又因没什么劣迹,贾琏这才敢把他们介绍给太子。
两人在贾琏改换门庭之后,也爽快投靠了。四大家族,向来是以贾家为首。六皇子现今又是太子,名正言顺的下一任皇帝,此时不投靠还等什么时候呢?
太子自然很高兴,对贾琏更是感激,连说不忘恩情什么的。
对于这种话,贾琏知道,听听也就好了,史书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把帝王的这种许诺当了真的。
除了史鼎史鼐两兄弟,还有新近调回京城的柳湘莲。
他在边关四五年,很是建了些功劳,又因贾府的关系,也没人敢压着不报,升的很快,现今已经是从六品游击将军,在北边的京营任职。
京营分为好几个,他和王子腾并不在一个地方。
柳湘莲对于太子并没有恶感,自身也看不透朝中的形势,只是信任贾琏,认为贾琏不会坑害他,所以答应的也爽快。
辛诠宁看着手中的人快速增长,笑得合不拢嘴,看来,这个师傅认的还真不赖。
但,这些人都投靠的爽快,王子腾却是推三阻四,不肯给句实话。
对于此,辛诠宁手中有人,心中不慌,倒是反劝贾琏,说:“他毕竟掌管京营,拱卫京师,责任重大。”
贾琏想了想,也明白过来。王子腾的身份和职位太特殊,守护京城,庆惠帝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他倒向任何一边,哪怕那个人是他册封的太子。
想通之后,贾琏倒是没有逼迫,由着他去了。
此时,王熙凤也到了生产的日子。
经过一夜的努力,当产婆兴高采烈地告诉贾琏,是个男孩时,贾琏猛地愣住,不是巧姐?又松了一口气,好了,他不用纠结要不要掐死这个新生儿的问题了。
据贾代善说,太虚幻境都是女人,只能投胎成女孩儿,王熙凤生下的是个男孩儿,和巧姐、和警幻就没什么关系了。
如此甚好。
孩子生下后,贾琏想了半日,给这个孩子起了名字,叫贾苇,没什么特殊含义,只是觉得听起来好听。
王熙凤知道后,说贾琏这爹当的太任性,“名字都不肯好好取。”
贾琏表示,“名字么,想怎么叫就成。也没见起的大了,就功成名就,也没见起的普通了,就一辈子起不来。”
王熙凤有子万事足,不再和贾琏争辩,每日只顾着哄孩子。家事么,上下职责分明,她只揽个总,既轻省,又不落埋怨,还能看孩子。
孩子出生后,王夫人常来看。
她倒是没有什么坏心,贾宝玉前程已定,元春在贾宝玉要娶郡主的旨意下了之后,就有不少人家前来提亲,经过长时期挑选,现今也已经定了,元春亲自选的,景田侯之孙现三等将军之子威武卫指挥使裘义。
对于这个人,王夫人觉得门第低了,贾宝玉要娶郡主、贾政为一等男的情况下,元春就是嫁入王府也是可以的,正好西宁王爷正妻过世,想要续弦,也看中了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