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混在三国当神棍_作者:放鸽子(66)

2018-03-28 放鸽子

  他当然不指望此举就能换来贾毒士受宠若惊下的真心投靠,只客客气气地提醒心思千转百折、对局势洞若观火、判断精准的对方,已到火烧睫毛的要命时刻,既然是在同一条船上,就再不适合袖手旁观了。

  贾诩‘慌慌张张’起身避让,坚决不肯受这一礼,却也领悟到燕清意思,不再似刚那般缄口不言了。

  ——对燕清将他要到麾下的行为,贾诩当初是既震惊不解,又不情不愿的。

  比起去盗匪横行的地方上做个高官,当然还是留在京中做个小郎官要来得安全。

  出身荒凉边州,又是寒门士子,贾诩在出身上就输了一大截,按正常晋升途径的话,是不具备任何飞黄腾达的条件的。

  不过他在仕途方面,向来无太大的进取野心,只想在这风雨将来的时刻,保住自身无虞。

  素未谋面的朝中新贵燕清,偏偏注意到了毫无名气可言的自己,甚至不惜专程索要。

  就将他的居天地之间、观天下之变的计划,给毁得干干净净了。

  贾诩自然看得明白,即便兵力极为悬殊,看上去如同以卵击石;时间也万分紧迫,征兵买马不及……燕清也不可能对中牟县之困无动于衷,而是非解不可的。

  倒同做官的气节操守没甚么关系,而是一旦跑了,纵保得一时性命,那威望就得分崩离析,朝廷方面定将问责,那就是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了。

  而他作为朝廷亲派送给燕清的州郡官吏,面临的处境,也一模一样。

  除非不惜隐姓埋名,躲藏不起,就得随军去。

  要他是个年轻气盛的武人,这么做倒不是不可。

  然而他不是。

  这么一来,那五万黄巾,严重威胁到,还不一定是受到几名悍勇虎将衷心爱戴、拼死护卫的燕清,而是在阵中毫不受重视的自己的性命。

  哪怕燕清不提,贾诩也是要出谋划策,运筹一番的。

  不过按照他原先的打算,是等那跟主公关系密切、交情甚笃的郭奉孝说完再开口。

  要是同他所想的相差甚远,或是相差无几,那就没必要说了:前者是说了无用,平白得罪了人;后者是无需多此一举,有讨好逢迎之嫌。

  现燕清将他先揪出来,就又打乱了他的计划。

  贾诩淡淡一笑,回道:“诩不才,只得拙计三条,分上中下。若主公不嫌,细听无妨,然在采纳之前,尚需慎之又慎。”

  燕清莞尔:“先生过谦了,清愿闻其详。”

  贾诩首先道:“贼首刘辟,率贼众围城,多意在粮草,做过冬之需。”

  众人颔首:“多半如此。”

  不然为何早不来晚不来,正挑了这秋收前的时机?

  贾诩道:“下策,是先按兵不发,向朝廷上报,请求派兵增援。待援兵赶至,再一起行动。”

  燕清瞬间明了贾诩的言下之意,向郭嘉交换了个眼色,即刻摇头:“不可。”

  他否决的,并不只是这话的表面意思。

  贾诩所暗示的是,要不愿冒险,就将罪责推卸到援军迟迟不来的头上——任谁都清楚,京师中是袁家总揽大权,还刚被燕清得罪死了,一听要派援军来助他们剿贼,定会推三阻四。

  假使来了,主帅也落不到燕清头上,肯定会委任个袁家亲信人掌军,这么一来,哪怕结局惨烈,被千夫所指的,也不会是燕清。

  燕清最担心的,却非是袁家不愿意出兵,而是他们或许会趁势把董卓派去。

  这么一来,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引狼入室,反悔都来不及了。

  贾诩又道:“中策,是取宗贼之兵为己用。”

  燕清追问:“还请先生详细道来。”

  贾诩轻描淡写道:“自前州牧一走,豫地群蛇无首,鼠辈横行,其中又以黄巾残党、宗贼之聚为甚,不得民心,百姓积怨久矣,是为根基不稳。若主公肯派几位能说会道之人,前往宗贼据地,伪许以官职爵位,金银好处,再邀其首领前来,何愁他们不信?”

  “待他们一到,就可瓮中捉鳖,擒贼擒王,凭吕将军神勇无双,取其颅如探囊取物,之后示之以众,号只除首恶,从者不究,便可袭取残部,致其土崩瓦解矣。”

  “至于豫民向背,更是好说,只消主公施以仁政,民心定归。”

  燕清颔首,感叹:“先生果真才智过人!只是此策虽好,却需时日,日后可用于稳固政权,现要解中牟之困,怕是赶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