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当太后的这些年!_作者:瑟嫣(158)

2018-03-28 瑟嫣

  “就当是看戏!”杨太后勾起唇瓣、浅浅的笑了一下,有些莞尔的道。“每天都有人给你表演猴戏、你该开心才对, 摆出这幅模样做啥。”

  换个思维看问题,朱慈燐觉得杨太后说得没错,这些家伙们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猴戏吗, 不免眉开眼笑的道。“母后你说得有礼。”

  “既然觉得哀家说得有礼, 今儿就帮着哀家将折子批阅完了吧。这偷懒几天的功夫, 居然存了差不多半屋子的折子。”

  “母后,儿臣知道了。”

  于是歇息够了的母子俩转战乾清宫正殿,专心致志的处理积压的折子。这些折子大多是各地官府走驿站渠道快马加鞭呈上来的,除了山西、陕西两地巡抚依然报忧不报喜、请求开粮仓赈济饥民外, 大部分所呈禀的都是一些小事。

  杨太后粗略看过一遍,提朱笔画了一个圆圈,留言‘哀家知道了’,就算批阅好了、将其甩到一旁。

  朱慈燐原本只打√的,看到杨太后这么批阅折子的,也开始在折子后面的余白处留言‘朕知道了’四个红通通的大字……

  母子两人分工合作,不一会儿就将呈禀小事的折子给批阅好了,只留下比较重要的折子放在一旁……

  “江浙一带出现了水涝,看来今年的税银又会有点吃紧了。”

  杨太后将江浙一带巡抚联名一起上书的折子甩在了案桌上,揉了揉酸疼的手腕儿,冲着快要弄成小花猫的朱慈燐惆怅的道。“这日子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谁知道。不过这年生总比朕初登基时要好得多。在朕看来,只要没出现千里赤地、饥民成片的场景,就是好的年生。”

  “这话说得好。倒是母后魔障了。”

  可不像朱慈燐说得那样吗,只要不大面积的出现饥民,便是好的年生。至于时不时发生的天灾,尼玛都习惯了好不好。

  杨太后将禀奏天灾的折子单独拎出来,交给了中枢内阁成员来处理。虽说内阁首辅施凤来能力就那样,但好在办起事来还是诚诚恳恳的,所以杨太后乐得让施凤来继续稳坐首辅之位。

  光阴如梭,转眼夏季一过,便到了秋季。而就如杨太后先前所预料的那样,秋季刚过一半,天气就乍冷,不出几日,大雪突至,席卷了京津在内、差不多大半个北方城镇。

  大雪笼罩之下,大部分田野收成欠佳,好在中枢朝廷在钦天监官员的提醒下、动员百姓抢收了大部分的粮草。有着这部分抢收的粮食做保证,这个早早来临的寒冬倒不至于那么难熬。不过,北方关外那群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可就惨了……

  每逢冬季,遭遇暴风雪,草枯马瘦时,北方游牧民族都会南下洗劫一番,打打草谷,好让部落里的牧民们平安挨过寒冬。

  天启年间,鞑子们就是这么做的,每每扰得北方边陲百姓不得安宁,自己却借此发展壮大。

  当然这是以往,自从朱慈燐小皇帝一上台,跑到辽东为外甥守国门的明达就坚决实施‘坚壁清野’一策。平时加强长城各关卡守备就不说,每逢秋季来临,明达并将在关外散居、耕作的汉族百姓迁回关内,一口粮食也不给留的作风,让每每打算南下打打草谷的鞑子们恨得牙痒痒。

  今年也是如此。因为盛夏来得比往常凉爽的关系,明达从精通农事的屯田官那儿了解到今年的冬季多半比往年来得更早,秋季一来到,明达就安排兵卒以及屯田兵帮助关外散居、耕作的百姓收割了粮食,然后早早地退回了关内。

  果不其然,退回关内后刚过了几日,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暴风雪就席卷了整个辽东、席卷了整个草原……

  天气突变,造成牛羊大面积的死亡,甚至皇太极在盛京下令开垦出来用来种粮的耕地、也因为没有防备,造成地里的农作物大量的被冻死……

  如此雪上加霜的惨境让牧民们和已经转变为农夫的治下百姓怨声载道,南下打草谷的呼声那是越来高……

  如此情况,皇太极即使目前不怎么想跟大明打,但也不得不为治下的百姓、牧民的生存考虑,同意了联合蒙古各部一起南下洗劫边关,打草谷好过冬的提议。

  暴风雪袭来的七日后,鸭绿江旁,一处面积不大、但属于辽东管辖范围内,位于辽东最南面的小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