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记挂着采药师叔能否顺利入宫,哪有心情应付一个宦官。
第39章 龙凤胎,武状元
三天后,宫中又传来圣上口谕:准许宝玉的干娘李采药进宫照看元妃待产。
宝玉一颗心终于放回肚子里,心中默默的为皇姐夫点了一千个赞。
九月份的一个清晨,秋高气爽。元春发动了。
难产,古代女子的噩梦。
李采药不眠不休守护了两日两夜。
水渊喜得一对龙凤胎,大人孩子平安。
那一刻,水渊握着心爱女子的手,几欲落泪。
朝中大臣以为祥瑞之兆,上本奏请大开恩科,普天同庆。水渊依允。
吴松果然参加了武考,自然是宝玉央了北静王保荐的。
这吴松十分争气,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顺利拔得头筹,成为□□建国以来实力最强的武状元。
且是由无名小卒脱颖而出,一考成名,成为后世一个传奇。
说起来吴松的成就,宝玉的功劳不小。
宝玉特意请教了姜先生,得知科举武考分三场。第一场试射马步箭,第二场试技勇,第三场考兵法。
其中前两场对于吴松来说自然不成问题。第三场兵法就不好说了。
兵法,就是行军打仗的方法。其中包括带兵、行军、布阵诸多内容,难度极大,绝非写一篇两篇文章那么简单。
宝玉本着送佛送到西的原则,每天拉了武松和自己一同上课学习。兵书要看,孔孟之道也要学习。闲暇时二人也讨论一些什么孙子兵法、武穆遗书之类。姜先生抽空开小灶,悉心指教。
关键是吴松此人性子倔强,认准了的事就一定坚持到底。眼看人生有了新的期待和目标,白天练武晚上习文,从不松懈。其刻苦用心,宝玉和贾兰自叹不如。
此次恩科,宝玉征求过姜先生的意见,也下场参试,轻松进学,名次居中。
贾兰火候不够,暂且不考。
吴松虽不是贾氏子孙,但毕竟是贾府出来的。宝玉更是自贾珠以来,荣宁二府的一个秀才。从贾母、王夫人,到东府的贾珍和尤氏,都觉面上有光。
贾珍向贾母提议大排筵席以示庆贺。贾母心动,打发人叫宝玉去商量。
宝玉在贾母榻下小凳子上坐了,一边捶腿一边笑道:“老祖宗,珍大哥,依我说,这很不必。今年咱们家喜事连连,实乃上赖天子之恩,下托祖宗之福。咱们有花钱摆酒席唱戏的,莫若把这项银子钱省下来,接济城中的贫苦百姓呢。一来为咱们娘娘和小皇子小公主祈福,二来咱家也为子孙积些阴德。老祖宗说可好啊?”
贾母甚喜,道:“可是呢,我的心肝儿,你想得周到。珍儿觉得呢?”j
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书读得好,有见识,侄儿这做哥哥的倒是浅薄了。既如此,这事情交给侄儿去办,保管妥当。”
当下计议已定,贾珍又陪贾母闲话两句,告退出来,自去料理。
宝玉进学,贾母和王夫等族中长辈皆有敬贺之礼,不消细说。园中姊妹也有礼物,或一字或一画或针线。黛玉命紫鹃送了一个亲手绣的荷包来,十分精美,宝玉最爱,随身佩戴。
袭人、麝月、晴雯等欢喜更甚于旁人。大家都觉的脸上有光,在人前腰杆子也挺得比别人直,说话也中气十足。大小丫鬟们商量着凑了银子,交待小厨房准备了两桌精细酒果。
当晚查夜已毕,袭人等命小丫头重开了门,把黛玉、探春、宝钗、住着的史湘云并李纨都请来,大家吃酒玩笑直到深夜。
后来家政使人带回来一套精心挑选文房四宝送与宝玉,贾母更加喜悦。
这边贾府人人喜悦,处处欢欣。老对头忠顺王府那边可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宫中元妃隆恩盛宠自然动不得;宝玉一个小小秀才,没有把柄可寻,且宝玉也并没有寻常纨绔子弟的诸多坏习惯。渐次竟将主意打到武状元吴松头上来了。
第40章 定远将军
原来是年秋,福建沿海倭寇横行,地方官递了紧急文书。
忠顺王借机上本,奏请命新科武状元前往平息倭寇,保百姓平安。
水渊居然应允了,下旨加封吴松为定远将军正五品,定于三日后启程赴任。
宝玉从北静王处得知实情,恨得牙痒。
吴松功夫好没错,这大半年来兵法学的也不错。奈何他一个旱鸭子连海边都没有去过,怎么打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