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些在历史中连痕迹都不曾留下的书籍,具有多大的价值。这一点,目前埋头在书库苦读的老猫深有体会,尤其是子贡版本的论语让她对着这位古人无限崇拜中。绝对的才华横溢,除去对孔子的继续之外,更多的,是他本人的思考,关于身处的这个世界,以及传说中的历史,还有字里行间对人性的东西,对未来走势的精准判断。最让人欣赏的是那言语艺术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将真正的含义谨慎的藏在字里行间,就算扣字眼也找不到所谓大逆不道之处。借着那竹简流淌延绵的文辞,诉说着是在更早之前,足以被称为上古的历史,仿佛轻轻伸手就能触碰到那个天空。谈及文明的毁灭与复兴的时候,人们习惯性的会想到黑暗的中世纪以及之后的文艺复兴,而很少会注意到,那被称为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年代对于文明的打击。
对着书库中均可以被称为无价之宝的典籍,每一百卷中能有一卷听说过名字已经不错了,老猫难免不自觉的想起一百年后的那场彻底的灾难,那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战乱而这些东西,就会像之前被董卓融去铸小钱的秦始皇铜人(天下一统时,秦始皇把所有兵器收集起来,铸造了十二个金人——即铜人,到汉末还余下两个在长安,最后被董卓统统拿去超发货币引起通胀)一样,连浪花都不会激起。连儒家的经典尚书都不曾留下全本,唯一流传的所谓今文尚书都被发觉是伪造,只能从其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更何况其他未被记载的书目。通常被用于称呼那些蛮族的“羯胡”都不会被允许使用,否则砍头,长江以北,不仅十室九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能被用来缅怀过往。
南朝的士族忙着吃五石散,不用塑化剂都足够伪娘,皮肤太容易破结果只能穿旧衣不洗澡。北方更是彻底成为牧场,匈奴、鲜卑、羯、羌、氐,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汉的长乐未央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迷梦。说强盛莫过于汉唐,但那一次所谓的民族融合是以那个手持竹简腰悬配剑文武双全的华夏的死去为代价。提到江南,似乎总是阴柔,文风鼎盛,殊不知在此之前,江南民风多剽悍,是越人的乐土。汉朝比唐朝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抽飞匈奴,全然是靠的自己的实力,而唐朝的主要军队则是来自各个异族的雇佣军,比如说回纥(参考郭子仪)吐蕃等等。
如果有机会,那能不能尽力去尝试,阻止这件事发生?三百年的战乱,如果不是冉闵(杀胡令),那死去的夏族还要更多一些。应该尝试吗?能够做到吗?偶然这种想法也会萦绕在老猫心间,但更多的时候她还宁愿把这里的书多背一点是一点,毕竟她不是什么救世主。
那个“壹貅”的马甲比老猫还要怨念深刻,直接把思孟派批的一文不值,有一次居然还直接放话,要是孔子死而复活,估计第一个想掐死的就是董仲舒这个向当权者谄媚,胡乱修改扭曲别人典籍的不孝徒孙。光从行文和使用的论据来看,除了对于思孟派的深刻怨念之外,“壹貅”本人对于思孟派的学说也颇有研究,也许是被祸害了很久也说不定,比如说后世的某些物极必反的课程一样,所谓谎话说一千遍会变现实,又或者集体洗脑效果好的歪理邪说在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成立的。
不过,除了对“壹貅”的犀利文笔进行私底下的表扬之外,老猫似乎想到某人的外号跟这有那么一点关系,再看看笔迹,增强了某种猜想。在看到某只若无其事的出现在水区的时候,难免感叹年轻真好之类的。
还有就是令人无语的精分事件——传说中的精分贵公子曹丕,一边真身上阵对着飞流直下三千尺一阵口诛笔伐,一边又顶着马甲来一句“世无不灭之国”文笔华丽文风苍凉,完全看不出是那个对着辛毗(音同皮)得位忘形的曹家二少,更不像是对着弟弟出手硬是逼出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小心眼。最让人无语的是,有着双重马甲的曹丕,居然在水区玩起了自攻自受,着实让老猫有扶额的冲动。要知道就连她自己对精分这事都只敢想想而已,还没来得及实行。况且要从一人的行文中推测出他的学识神马的,对FBI来说并不困难,他也不怕曝光。而且这草皮还在最中二的青春期,如此精分真的大丈夫吗?一面以曹丕的身份说这飞流直下三千尺文字太过通俗,失去文章赋比兴所蕴含的言语之美,一面顶着马甲说这帖子刺中时弊,应当引以为戒如此极端的两种态度,如果不是同样的东西的笔迹完全相同——这一点也许可用年纪小经验不足来解释——绝对不会猜到这居然是一个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