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贴边上只多了两行字,一看之下,众人便哈哈大笑,一点没有把对着自己的缣帛的祢衡放在眼里。“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韩昌黎的文采那是不用问了,唐宋八大家可比你这个不知哪冒出来的山野村夫要好得多。蚍蜉者,蜉蝣也,至微至贱,形象生动的描写出祢衡可悲可笑又渺小的模样。
“热闹就看到这里,差不多也应该回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对JJ的审核怕了,反正D这种不卖身的游离电子对JJ来说就是后娘养的,提前一点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
祢衡避祸于荆楚,建安初年,游学于许都,所以,貌似他只活到198但小小的时间误差就忽略不计吧。
学识所限,他们辩论的内容就暂且浮云了吧,某天有灵感时再补上。
你妹的晋江,已经更新了N次了还不出现
☆、第六十章 合纵连横
魏晋时期,为了削弱前朝对民间的影响力,往往不提倡一个“忠”字,反而以“孝”字做掩护,既要忠于如今的君王,又不可以对前朝有所留恋。所谓掩耳盗铃者莫过于是。为了防止被河蟹,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纷纷提倡玄学,所谓玄之又玄,在言辞上不留下任何把柄,因而儒教式微,从身毒(即天竺)传入的佛教与道教在此时有分庭抗礼之势。
“以先王之法,治当世之民。”《韩非子》的用词一向犀利,作为“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真正来源,尽管韩非自己是个结巴,但他文字毒舌程度远胜于他师傅荀卿。十个字就把宋人守株待兔的愚蠢模样刻画的生动形象。尽管在保存上古典籍上起了跟《四库全书》一样的作用,一旦用到治国,不像道家的古典主义,也不想法家的凯恩斯主义,真正用儒家学说富国强兵的,乏善可陈。说道孔子的直系血脉,除了孔融外,尚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孔祥熙,上海打虎行动的打击对象,其行为大家自己维基。
老猫放下了手中的《韩非子》,有一种把它变为暗器的冲动。主讲席上那衣冠不整,跑到现在绝对会被酒店保安踹出来的货色在那里张牙舞爪,看样子丝毫没有被水区的事件打击到。妄想一鸣惊人的祢衡在被群嘲之后,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试图在颖川书院的学生身上找回他失落的自尊。孔融利用自己的职权,邀请前来游学的祢衡进行主讲,在颖川书院这个历来只有大儒才能讲道,这是一个为祢衡增加身价的手段,可是,却有些过犹不及了。在水区被弄得狼狈不堪的跳梁小丑,又怎么会在这帮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弟面前讨得了好。或许孔融是想借着祢衡那张嘴来收拾一些他眼中的刺头,要知道平日里想要借着学业问题为难并施加体罚时,多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就像所有没有水平的老师一样,祢衡的演讲充满了自我吹嘘,这是老猫第一次见到祢衡的原貌,让人印象深刻的,仿佛总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高傲眼神,扭曲的嘴唇,焦黄的肤色,给人以灰暗的印象,如果让糖猫说的话,就是一个极度不注意个人卫生,以犀利哥为偶像,以放浪形骸为风流倜傥的精神病患者。东汉末期的颖川书院,其地位最接近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无数的人才在这里涌现,最重要的是政治不能影响教育的方针如同定海神针一样坚守着最后一方净土,在这个以当初的稷下学宫为原型太学已经被帝王洗脑术腐化的时代,维持着思想的真正自由以及对学术未来的探寻。尽管也如后世般有些拼爹,不过如果纯粹是李刚的儿子想要跑来当讲师的话,比起后世各种连当初大学立校的誓言都变成苍白无力的笑话的歪门邪道来,在这个年代绝对会被抽飞。
三国最重要的谋士群基本上都与颖川书院有关系,现在不过二十六岁一事无成的祢衡想要借着孔融的赏识一步登天,这个白日梦也做得太大一点,要知道庞德公的卧龙凤雏营销计划可是足足做了十年的宣传才在最落魄的首领那里成功哦。除去自我标榜之外,这位自称的“平原才子”又开始攻击起水区来,说什么清谈误国,不符合仁义忠恕之道,所谓读书人只要忠君爱国就可以了,孝子贤孙是必须的云云,反正“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不以实绩而已辩舌取胜,更以贬低他人来突出自己的伟大,其实他却不像自己想象那么有才能。(引自田中芳树的某本书,大概是创龙传)”是他最佳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