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之职,依例非过知命之年(50岁)不可,今令君举荐,朕怜尔等孤弱,又有真才实学,故破格录用之,尔等当戒骄戒躁,为国尽忠。如今汉室虽风雨飘摇,然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望尔等以江山社稷为念,助朕复高祖光武之盛世。”
严格来说,就资质上而言,汉献帝刘协并不是最差的那个,就转眼抢夺挖掘他们的功劳上,手法很是熟练,只是,早就将这段历史当作故事来读的老猫并没有多大的敬意,或者说在她看来,想要成为她的主公,必须是拉得一手好仇恨的神T,思路应当以阳谋为主,若论少年君王,嬴政的资质远胜刘协万倍,若是小说,亚尔斯兰并没有超凡的才华,但他的性格也足以成为他魅力的一部分。
“当年何后在后宫中一手遮天,王美人尚能隐瞒至平安诞下王子,可见必有其心志过人之处。不过令君知否?灵帝临终前,曾托小黄门(太监的一种)蹇硕立‘董侯’为帝,只可惜袁绍自作聪明,联合了何进除阉党,结果导致‘史侯’继位,荀公达虽然参与其中,却不知其中的真相。何后心狠手辣,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安然活到现在,乃至熬死董卓,不可否认,‘董侯’有卧薪尝胆之能。只可惜,在下不是文种。”
老猫这句话,说的是当初一段宫廷秘闻,何皇后是杀猪家的女儿,因长得美貌,被宦官进献给汉灵帝。她确实有几分本事,哄得汉灵帝把她这样的出身封为皇后。可是她醋劲太大,得势后动辄出手残害灵帝其余的子嗣,导致后宫人丁稀薄。而王美人则是王尚书的女儿,在汉灵帝对何后厌烦后,讨得他的欢心,顺利怀孕。为了保住性命,她用绷带裹住腹部,直到足月,孩子生下,才瞒不住,然后何皇后就干脆利落的一碗毒药毒死了王美人。而灵帝把刘协送给董太后养,因此称之为“董侯”,何皇后生下儿子刘辩后,就送到道人史子眇家去抚养,故被称为“史侯”。
严格来说,若论外戚和宦官的划分,出身贫寒,并被宦官进献给灵帝的何皇后一脉应属宦官,而世家出身的王美人应算外戚,只是这里面牵扯到了灵帝最宠爱的宦官蹇硕,因此袁绍脑子不清楚的时候,也有点宦官外戚傻傻分不清的感觉。只是老猫如今提起这段公案,并没有想要跟令君深入探讨这段宫廷八卦的意思。只是借此变相肯定了刘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过心思太过阴沉,不是她欣赏的类型。在世家们看起来关键无比的宦官外戚之争,站在历史的角度,不过是一丘之貉,她哪一派也不喜欢。
至于最后这句,则是借了勾践“卧薪尝胆”之典,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被收作奴隶,每天睡柴火,添苦胆,(似乎口味略重?),不忘国耻,最终借助文种和范蠡得以复仇,只是范蠡看得更清楚,在写给文种的信里说说勾践“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因而成功后率先带着西施美眉跑路了,“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也是典出这里。最后勾践给文种送来了伍子胥自刎的宝剑,文种只得自杀,而范蠡化身陶朱公,安享晚年。
老猫这句话并没有一句明确的拒绝,但是对于熟悉典故的荀彧而言,这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拒绝,但在大义上,却挑不出一丝错。如今虽然不是战国,但情势复杂,不下于战国,无诸侯之名,却有诸侯之实。即便是荀彧自己,也对曹操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来。只是,他没想到,他与主公的默契,会被另一个人用到天子身上来。若是符合大义,便是一路人,否则……
汉献帝一招鲜,吃遍天下,就算精明如贾诩,也在一开始被他所迷惑,只是对于老猫,这背后的利益纠葛看得太清楚,就变成了笑话,对于一直没听明白两人对话的糖猫而言,不好意思,被洗脑太多次有免疫力了。她诚恳的对荀彧说道,“令君啊,就像曹刿论战里面说得那样,小恩小惠是收买不了人心的。这点在大殿里的蜡烛,每月的花费不菲。”说这句的时候,糖猫看到荀彧私下打量的眼神,玻璃窗,海绵沙发,牛奶和清茶,知道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准,她和老猫的生活方式只有“奢靡”二字可以形容,还真没脸说做人要节俭,“这些都是靠我们自己努力挣来的,可不是别人身上剥削来的。坦白说,今后我是不会再去德阳殿(东汉时的主殿,不知道许都临时行宫的主殿的名字,暂时借来一用)。若是方便,令君可向郭奉孝借绿波廊的账册一观,如果他同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