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上次在神亭山上还没过瘾就不了了之,至此总算有机会与太史慈一较高下,真是太痛快了!”提到之前的单挑行为,孙策显然兴致高昂,神采飞扬,只是渐渐的,他的声音小了下去,“公瑾,你想干什么?”
“你说呢?”周瑜笑了笑,指骨被捏得啪啪作响,语气也变得更加危险起来,“身为三军统帅,孤军深入不说,完全无视自己麾下的军队单枪匹马与敌将作战,逞匹夫之勇,事后还不思悔改。伯符,这可不是你一个人的战场!!”
“我冲上去的时候有叫小子们跟我一起冲啦!公瑾,冷静!一定要冷静!”开……开什么玩笑,要是被打倒绝对会死人的!被人知道吴侯没有倒在对手的剑下反而倒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绝对会被笑掉大牙的!童年伙伴隐藏在那斯文外表下的暴力指数有多高,孙策以血与泪的教训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身为武将以其对危险独有的预感促使他飞快的转移了话题,“公瑾,太史慈在等着我们,赶快走吧。啊哈哈。”
太史慈作为扬州刺史刘繇手下的一员猛将,事实上目前堪舆孙策一战的也只有他而已,如果成功的收服,不仅对刘繇的剩余部队在士气上是沉重的打击,对收拢这次俘虏的人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瑜明白事有轻重缓急,只是看了孙策一眼:“你知道错在哪里了?”
“放心吧,下次打架的时候我一定会叫上你的!”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孙策拍了拍周瑜的肩膀,安慰道。
这算是放哪门子的心啊……周瑜揉了揉眉心,觉得自己的头更痛了。
作为这场战斗中最为重要的俘虏,太史慈被单独的安置在一个营帐内,除了被绑牢用来防止他脱逃之外,其他的兵士由于孙策的命令,并不敢为难他。这便是周瑜到达时见到的情景。
“给个提示,相信太史慈。”忽然之间,这句话又重新在周瑜的耳边响起。由于她的提醒,孙策军队得以提前防备来自祖郎与太史慈的偷袭(注1),这才是她所谓的“礼物”的真正含义——一场胜利。真是好大的手笔。(具体情况参见第一卷)当局者迷,身为旁观者的她究竟看出了什么端倪,才给出这个相信敌将的荒谬暗示?在切实的胜利面前,周瑜隐藏起满腹的疑问,迎向了他们的老对手——东莱太史慈。
刚过了而立之年的太史慈被除下了铠甲,身上的伤口已经由军医草草的处理过了,由于身高七尺七寸(176cm)的缘故,加上长期的战场厮杀,使得他身为阶下囚的时候也散发出摄人的武将气势,这是一员猛将。
不过作为他的敌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的“猿臂善射”,像猴子一样灵活的手笔保证他能够百发百中(D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汗),之前的几次对阵孙策军有不少人马折在他的箭下。若不是词汇孙策主动上前邀战,估计损失会更多。
伯符难道是……才……看了看孙策嘴角的瘀青,周瑜又对自己的推断没那么肯定了。
这是一位留下过传奇的将领,由于孔融善待过他的母亲,所以他单枪匹马杀出重围,讨来了刘备的援军。为人忠义,武艺高强,甚至可以使周边的山越归附,如果能够收服这样的人才,对于孙策继承的父亲的老将开始老龄化的趋势有非常好的补充作用。
剑锋划过,孙策三下五除二的解开了太史慈身上的麻绳,打断了周瑜的沉思。孙策并没有多想,在替太史慈松绑之后,直接将他扶了起来,握住了他的手说道:“尚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
太史慈惊异地看着孙策的动作,一时之间,竟是哑口无言,过了半响,才回答道:“不可知也。”
孙策大笑着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
看到太史慈更为错愕的表情,孙策笑道:“闻知卿昔日为郡太守劫州章,赴助于孔文举(融),请援于刘玄德(备),都是有烈义的行为,真是天下间的智士,但所托却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注2)孤是卿的知己,卿千万别忧虑会不如意啊。”
这便是江东麒麟儿——孙策(详见第一卷的番外江东麒麟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之间想要为之效忠,与其共创大业的男人。
之后,孙策拜太史慈为门下督,回到吴郡之后直接授予他兵权,拜他为折冲中郎将。不久之后,刘繇在豫章去世,部众想要推戴华歆为主,华歆执意不肯接受,刘繇的部下数万人没有人可以依附。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