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2000的收藏,100多点的订阅……
第51章 捉虫~锁
乾兴元年,宋真宗赵桓崩于延庆殿,十三岁的赵祯登基为帝,皇太后刘娥辅政。
皇帝驾崩,天下素镐。
一片白色茫茫中,八贤王蹲下身子,看着时年五岁的赵宁,道:“女儿,为父教你最多的,你可记得?”
赵宁奶声奶气道:“记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八贤王摇摇头,神色哀伤,道:“错了。”
“是守拙。”
“太平盛世间,咱们这样的人家,守拙就够了。”
赵宁似懂非懂,但看着一贯乐呵呵的父王眉头紧锁,赵宁用力地点了点头,说:“我记得了,是守拙。”
八贤王叹了口气,擦去落在她脸上的雪花,把她抱在怀里,一路来到皇宫。
真宗死了,受真宗宠了一辈子的刘娥哭肿了双眼,赵宁来到停灵的宫殿时,刘娥仍伏在棺木上大哭。
她哭的毫不掩饰,一点也不像养在深宫多年的尊贵的皇后。
让赵宁忍不住想起,小宫女们偷偷议论过她的话:皇后出身卑微,不是什么大家闺秀,是个再低贱不过的歌女。
赵宁看着哭得仪态尽失的刘娥,微微蹙眉,小小的她突然就有些认同那些宫女们的话了。
刘娥的确不是什么大家闺秀,大家闺秀是不能这样哭的,大家闺秀的哭不是哭,是泣,眼泪落在地上,一点声音也不能发出,画面也是如诗如画的。
刘娥哭得太伤心,八贤王把赵宁放在地上,上前去劝她,道:“皇嫂,皇兄归天,新帝年幼,朝臣群龙无首,您万万要保重身体。”
赵宁却觉得她父王不太会安慰人,刘太后已经伤心成这个样子了,他怎么能拿朝政去烦她呢?
于是赵宁便道:“父王,娘娘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伤心是很正常的。”
刘太后身影一颤,慢慢止住了哭。
伺候她的宫女扶着她去偏殿梳洗添妆,再回来时,她又是赵宁所熟悉的那个宠冠后宫的刘皇后了。
不,是刘太后了。
她端坐在椅上,尊贵又威严,神情里的疏离恰到好处,微微翘起的指上染着素色的蔻丹。
这个女子,是大宋朝建国以来第一位摄政的女子,无论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还是学富五车的文臣,在她面前,都要弯下膝盖。
她不是大家闺秀,她也不需要是大家闺秀,她是这个世间上最尊贵的存在,她的眼里是千秋大业,九州平定。
她将情绪控制的很好,若非她那双眼睛肿的太厉害,赵宁几乎无法将她与刚才伏在棺木上大哭的女子联系在一起。
刘太后看着八贤王,道:“先帝缠绵病榻时,曾对哀家伸出五指,又伸出三指,王弟以为,这是何意?”
五加三为八,而八指谁,再明显不过了。
□□皇帝是怎么立国的,是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为帝的,为此对柴家心存愧疚,赐了柴家丹书铁券。
太宗皇帝赵光以是怎么登基的,也是欺负孤儿寡母登基为帝的,为此对赵匡胤后代愧疚,赐下了金镶白玉锁与凹面金锏,有了这,上可打昏君,下可诛佞臣的八贤王。
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是为八贤王。
刘娥冷眼看着八贤王,皇帝早逝,新帝年幼,最容易祸起萧墙,发生易储之事。
八贤王可不止赵祯一个儿子,更何况,他正当壮年。
八贤王一怔,随即跪了下来,头抵在冰凉的地板上,道:“臣弟不知。”
刘太后盯着八贤王,肿着的眼睛里有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凌厉,手里把玩着宫女拿给她的翡翠白玉杯子,里面的茶虽然喝完了,但她仍然拿在手里。
宫殿里的气氛几乎陷入凝滞。
在这个静的几乎能听到人的心跳声的宫殿里,赵宁咯咯地笑了起来,走到刘太后身边,拉了拉她的手指,将她手里的杯子拿了下来,仰起头,道:“皇伯伯的意思是,他的病,会不会三五日就好了。”
赵宁捧着翡翠白玉杯子,献宝似的举到刘太后面前,道:“阿宁喜欢这个杯子,这个杯子送给阿宁好不好?”
刘太后抚摸着赵宁稚气的小脸,余光撇到殿前跪着的八贤王,他一身白衣,常年戴着的紫金冠换成了白玉簪子,头抵在地板上,一声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