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展昭耀武楼献艺时,他便动了将赵宁嫁给展昭的心思,奈何赵宁不愿,推了这门婚事。
如今包拯再提及此事,赵祯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愿的。
展昭再好,但若是他的皇妹不喜,那好也就变成了白好,一点用也没有。
但赵祯又不好一下子回绝了包拯,包拯毕竟是他的肱股之臣,为了当他当好一个仁君,没少在背后帮他背黑锅。
就比如,有些权贵,作恶多端,他也想杀,但碍着祖宗情分,又加上他有心想做一个明君,太过爱惜羽毛,这个时候,便需要包拯出场了。
一点也不讲情面,直接龙头铡了了事。
事后赵祯为了安抚那些死了权贵的家庭,还会假惺惺地责罚包拯一顿。
包拯便梗着脖子说臣没有错,赵祯便作势将他的官职撸了下去,等过个几日,再遇到棘手的案件时,再给包拯官复原职。
君臣之间你来我往多年,赵祯深深感慨,包拯这个臣子,当真好用得很!
多年来,包拯找赵祯从来都是汇报公事,不是这个王爷强抢民女了,就是那个侯爷作奸犯科,极少因私事而找赵祯,谁知这头一宗的私事,便是他皇妹的婚事。
念着多年君臣之间的情谊,赵祯也不好一口回绝包拯,因而只说考虑两日。
待两日之后,他再回绝包拯,届时面子也给包拯留了,但婚事乃是人生之大事,他皇妹不喜欢展昭,他总不能逼着他皇妹去嫁不是?
赵祯这样想着,便准备打发走包拯与展昭。
谁知包拯又说了另外一件事,让赵祯一下子便来了兴致。
包拯说,再过几日便是中元节了,陛下祭祖之后,不知有没有兴趣微服私访,去探听了一下民间的风土人情呢?
当然,包拯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但赵祯还是从他的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意思。
赵祯瞬间就来了精神,但又没有答应得太快,若是答应快了,便会让包拯觉得他这个皇帝是不称职的,整天只想着玩乐。
因而赵祯故作深沉,低头沉吟片刻,才道:“就依爱卿所言,此事爱卿着手安排便是。”
他自从被八贤王送给先帝当太子之后,便极少出宫了,整天就在皇宫里打转,皇宫再怎么金碧辉煌,呆了二十年,也呆腻了,因而包拯这个提议,非常戳赵祯的心。
赵祯话音刚落,珠帘里便响起了刘太后的声音:“哀家意欲一同前往,不知包卿意下如何?”
刘太后一向是极为强势的,在朝政上说一不二,今日说的话,却颇为玩味。
包拯低头想了一会儿,莫不是李太后的事情叫她知晓了?
若是不然,她怎么会用这个语气跟他说话。
刘太后一贯的方式是,哀家说,你去做,你若不做,那也好,大宋朝有的是偏远边陲之地,你就去那当一辈子的小县令吧。
包拯原本是极为不喜欢刘太后的理政方式的,但奈何刘太后的在政事的处理上让人挑不出一丝的毛病,他纵然是想跟她在金銮殿上吵一架,也找不到机会。
这么多年下来了,井水不犯河水,二人相处也称得上融洽。
包拯原来打算的是,八贤王那条路是走不通了,李太后还朝的事情,只能他自己去跟赵祯提。
但赵祯总在皇宫里,周边全是耳目,这怕他这边刚提,刘太后那边便知晓了,所以只能想办法将赵祯弄出宫,让赵祯跟李太后见上一面,这事也就好办了。
七月十五中元节,便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历年的中元节,宋朝的皇帝都会祭祖祈福,包拯用这个理由把赵祯弄出宫,旁人也不会觉察出什么。
包拯又是开封府尹,赵祯若是出宫,他必是要随行陪伴的,届时找个机会,让李太后与赵祯母子相见,也并不是难事。
包拯原本的打算是不错的,只是谁能知,半路里又杀出个刘太后。
且刘太后话里有话,让包拯心惊不已。
包拯摸不准刘太后知不知道李太后的事情,想了一会儿,道:“太后若同去祈福,乃是我朝百姓之福。”
刘太后道:“既然是百姓之福,那哀家便也走上这一遭吧。”
包拯垂头称是,与皇帝太后略沟通完出行事宜之后,便与展昭退出了大殿。
——————————————
赵宁得知了八贤王故意刁难展昭的事情之后,气得中午饭都吃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