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夜。
皇帝赵祯在大相国寺与到了生母李太后,赵祯虽觉得李太后说话颠三倒四,但到底也信了几分。
李太后手里拿的有先皇所赐的金丸,金丸上刻着她的姓氏,这个东西,让赵祯不得不信。
赵祯胸口剧烈地起伏着,李太后的话颠覆了他以往的认知,他有些难以接受。
李太后在赵祯面前嚎啕大哭,哭诉自己命苦,哭诉自己在民间的日子。
赵祯心乱如麻间,忽然就听到站在门外守着的展昭的声音。
展昭的声音清清爽爽的,一点也不曾受烦闷的天气所影响,更不曾被屋里的哭闹所影响。
展昭道:“郭总管。”
接着便传过来了郭槐尖细的声音:“展护卫,不知陛下与包大人在何处?时间不早了,是时候回宫了。”
站在屋里的包拯一听是郭槐的声音,忙对赵祯使了一个眼色,又小声去劝李太后暂且不要哭了,引来郭槐的觉察就不好了。
李太后大哭的声音小了一点,她双手紧紧地抓着赵祯的袖子,道:“皇儿,你何时接哀家回宫?”
“哀家在民间真的过得好苦。”
包拯听了,又连忙劝李太后,郭槐还在外面,若叫他听到了这些话,指不定又生出什么波澜呢。
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乃是郭槐一手促成,李太后若是回宫,郭槐必死无疑,因而他若是知晓了赵祯与李太后相见,必会告知刘太后,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拦李太后回宫。
李太后虽然糊涂,但也明白这个道理,没再说话,只是紧紧地靠着赵祯。
包拯便低声向赵祯进言,让李太后先从后堂出去。
李太后眼泪汪汪,拽着赵祯的袖子不肯走。
她在民间呆了数年,饱经风霜,一双手操劳得如树皮一般粗糙,直将赵祯柔软的蜀绣衣服扯出了丝。
赵祯心生不忍。
原来因她言语间的糊涂,而对她生的几分不耐,也渐渐消失不见了。
赵祯道:“此事朕会交予包拯,让他查个水落石出,若你是朕的生母,朕必会认你。”
李太后忙欢喜道:“好,好。”
赵祯看着面前的李太后,又忍不住想起刘太后,眸色一暗,继续道:“若你不是,朕也会治你个欺君大罪。”
“你——”
李太后脸上满是不可置信,她摸索着赵祯,道:“你不信我?”
公孙策从后堂走了进来,上前搀着李太后,小声道:“娘娘,快些走吧。”
半哄半劝,好一会儿,才将李太后带了出去。
李太后一走,包拯长长地喘了一口气,赵祯疲惫地闭上了眼,问包拯:“此事阿宁知不知晓?”
“臣不知。”
赵宁一向没有什么架子,待人和善,当初将鸾轿让给李太后,也只是因为李太后是包拯母亲的原因。
更何况,赵宁的表现,也实在不像是知晓李太后身份的。
若赵宁知晓了李太后的身份,此行必会警惕,时时跟在赵祯左右,避免赵祯与李太后相见,根本就不会像现在一般,跟着刘太后去赏灯玩乐了。
赵祯听完包拯的话,目光闪了闪,出了大理寺。
回到皇宫,赵祯几次想开口问刘太后,但看到刘太后那一张波澜不惊的脸,话到了嘴边,又尽数咽了下去。
刘太后是何等的精明,几次三番下来,刘太后扫了他一眼,懒懒地抬起手,屏退了太监宫女,道:“皇儿若是有话,不妨直说。”
赵祯目光闪烁,道:“没…”
“没什么。”
这些年,刘太后待他的好,他都看在眼里,手把手教他朝政,一点也不曾藏私。
扪心自问,无论刘太后以前作为皇后,还是现在作为太后,都是非常合格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
他不能因为一个尚未查明的事情,就来质问于她。
赵祯将琉璃盏里的点心往刘太后面前推了推,道:“母后,您今日一定累了吧?”
赵祯入皇宫二十余年,与刘太后相处了也有二十多年了,然而直至今日,他也不知道刘太后的喜好,甚至就连她喜好吃的东西,他也不知道。
不是他这个皇帝做的不到位,而是刘太后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从来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也没有特别讨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