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117)

2018-02-15 艾草

  然而当说的,还是应当说。刘备未曾忘记自己要叮嘱诸葛亮的话。于是他摇摇头:“朕知道你真心佩服朕这一点。不过你往往也有自己的看法,真心拗住了,谁劝也不听。哪怕嘴上说着朕如高帝明并日月,你遇上了事情还是不听朕的。朕自来教你一切放手去做,都把你惯坏了。”

  诸葛亮笑了起来。

  “高帝性疏,亦有举措不当之处。朕也一样。”刘备叹道:“但这识人用人,还望丞相听朕一句。”

  “是,陛下。”诸葛亮一听刘备语气认真,便亦肃穆起来,答道。

  “幼常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缓缓道。

  “……”诸葛亮内心不能然,他自来常与马谡谈论兵法,不知不觉就是一整个下午。若说不知兵,刘备岂不是比马谡更不知兵。

  “不同意朕说的?”刘备亦是查觉了,笑道:“这孩子是有些才气,成都令做得有声有色。朕识人多矣…季常幼常,虽是同胞兄弟。然而性情不同。季常看似温润如玉,但遇上大事,则愈加坚忍镇定。幼常平日谈笑风生,遇事却未必有其兄之气节。”

  “……”

  “也罢,丞相一时不能明白,记在心里就是。以后遇事,便想想朕的话。”刘备见诸葛默默沉思不答,便道。

  诸葛亮点头称是。但听刘备又道:“还有,正方虽才堪大用,但我观他性情,太过骄矜。不如孝直子初纯直。文长亦是心高气傲,他们自觉是朕的重臣,又自恃年长才高,未必将丞相放在眼中。日后丞相,斟酌处之。勿使酿成祸患。”

  “陛下,臣…惶恐。”诸葛亮再是躺不住了,于榻上爬起身,跪坐长揖道:“陛下!臣无陛下之德行与感召力,得以汇聚四方英杰。自是之后,益州疲敝,人才相继凋零…若臣罢黜他们…今后更有几人可用?”

  刘备沉默片刻,叹道:“丞相爱惜人才,朕知道。但亦不必妄自菲薄,你的德行与感召力,不在朕之下。人才你也能从曹魏那里抢一些过来。”

  诸葛亮笑了出来:“怕是在这之前,臣必得先将君嗣从东吴弄回来。”

  只听刘备笑着续道:“好啊!以往有朕在,可以替你做尽坏事。你只要温文尔雅呆在家。今后你也发威给他们看看。对人才可偷拐抢骗,无所不用其极!朕相信,魏国有人会真心服你,敬爱你!想春秋时楚王无道,楚地人才多逃往晋国,更帮助晋军打败楚军。这便是晋国能举贤任能之故。孔明慧眼识英雄,举用贤才,注重德才兼备。若有朝一日魏主昏庸,其人才为孔明所用,则大势未可知也…来,丞相躺下。咱们继续说…”

  28.不识好歹

  二人聊着国事,说着说着诸葛亮越发没了睡意,索性爬起来。来到案前打开他尚未抄注完的《管子》,继续写了下去。

  刘备叹道:“不该跟你聊这么多的。丞相心中一有事,就睡不着。”

  诸葛亮笑道:“抄书静心。况有陛下在侧,臣定然写不到半个时辰就得打盹了。”

  刘备笑了起来。

  月上东山,诸葛亮一面抄注,一面跟刘备讲解谈论《管子》的内容。便似当年在新野时一样。直到讲到“浩浩者水,育育者鱼。”刘备若有所悟,过了不久就说出了那句语出惊人的“如鱼之有水”。

  此时刘备歪在榻上,看诸葛亮书写。一如当年。他笑道:“孔明书法,犹如其人,轻逸隽秀,刚毅凝重,兼而有之。教朕怎么也看不够。”

  “臣惶恐…”诸葛亮笑着。

  刘备又道:“孔明,这世间师徒,青出于蓝,还真是说不好。谁知道梁鹄能够教出你这样的弟子。”

  梁鹄为汉末书法家。自幼爱好书法,师从师宜官,得其真传,因擅八分书而闻名,初举孝廉,拜为郎官。光和年间出任凉州刺史。灵帝时,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吏部尚书。汉末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破荆州,梁鹄被待为上宾。魏宫殿题署,皆梁鹄所书。

  诸葛亮一面书写,一面摇头笑道:“恩师他…于书法上确是造诣非凡。亮始终难望其项背。”

  “胡说。”刘备不悦道:“你又在自谦。若梁鹄知道我大汉宫殿题署,宝鼎,乃至文臣武将佩剑,皆是孔明手书墨宝,他肯定开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