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于醒了,”刘备笑叹:“害朕等了好久。”
诸葛亮怔然。因为这正是当年在隆中初见时,刘备对他所说的第一句话。
然而时移物换,同样的场景,在同样的春日晴朗,鸟语花香之际道出,他心底已不复当年单纯的喜悦。铺天而来的悲感远盖过欣喜,倾刻泪下而不自知。
但听刘备道出第二句话:“丞相为什么清减了?又把朕的叮嘱当耳边风。”
诸葛亮再忍不住,泪下如雨,叩拜于地:“臣诸葛亮,叩请陛下圣安。”
皇帝凝望着伏拜于地的丞相,亦是早已泪下,命侍者扶起诸葛亮,坐于榻侧。他举袖为诸葛亮拭去泪水,轻声道:“你会不会曾有哪怕一刻,希望自己辅佐的是高皇帝,或者光武皇帝?项羽与公孙述,会把你生生累垮。”
“臣与陛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诸葛亮心中一凉,冷然道:“陛下妄自菲薄,此言亦令臣寒心。”
“朕戏言耳。”刘备笑道。
“天子无戏言。”
“你…怎么器量还不如萧丞相。”刘备语气中带上一丝嫌弃:“高祖曾多次试探于他。他生气了没有?!朕今日略微试你一下,你就生气!”
“臣死罪。”诸葛亮笑道:“臣原不如萧丞相。”
“算是有自知之明。”刘备也笑道:“孔明,你不如萧何,是因为萧丞相时时把天下放在心中。而你,太把朕放在心中,看不到天下大势。身为宰辅,与皇帝犯同一个毛病!还不知悔改。”
“…请陛下治臣之罪。”
“还有,”刘备淡淡道:“人家萧何懂得揣摩高祖的心思。你就不懂。反说朕不了解你。当真胆大包天。为人臣子就该这么不谨慎,朕说什么你就信,不肯多加思索?”
“……”诸葛亮微笑握着刘备之手:“臣早已思考过。且效萧相国,窃以己之心,度君王之腹:陛下既悔,又不后悔。陛下不悔举兵东征,只悔行止疏忽,布阵失察。”
刘备微一点头:“你又悔什么?”
诸葛亮道:“臣不悔支持陛下东行。然这数月来几经思索,隆中之略,占有荆州,益州之地,两路共伐中原。不曾思及荆州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与曹魏东吴比邻接壤,极容易被两国入侵。而益州地处偏远,救援不及。同时占有荆,益,其实是不可能的…荆州之失,关将军之亡,臣难辞其咎。”他说着,摇头笑叹:“臣确实看不清天下大势。”
刘备沉默片刻,道:“孔明所说,有几分道理。然当时北方已为曹操据有,江东是孙吴之地。朕只有荆州益州可以攻取,除此之外并无他路。再者,丞相答朕一言:战国时之魏国何等强盛?当其衰弱后,张仪以何言恐吓魏哀王?”
诸葛亮轻声道:“此是臣之疏失,臣自当于陛下之前请罪。陛下何以反替亮辩解。”
“丞相,回答朕。”
诸葛亮微一欠身,答道:“三晋处中原之地,当魏之强盛时,霸凌周围诸国。由于其处四通八达之地,要攻打哪一国皆得其便。南压韩楚,北摄燕赵,东扰齐国,西则攻秦。然自秦国崛起,魏国衰弱之后,张仪说魏王,以魏之弱,如不依附秦国,则周围诸国来攻,魏国地势无险可守,当成四分五裂之地,不免被诸国瓜分之下场。”
“是啊,魏国地势条件,不就与荆州一样?”刘备道:“若主能强之,则是四通八达,用武之地。可成天下霸业。若其主不善用之,则四分五裂,为人所夺。荆州之不能守,是云长之过,怎么能怪你?况若鲁子敬尚在,孙权安能不识时务,袭杀云长?若非朕用兵无方,不听丞相与子初之言,安能有此覆败?丞相以此自责,不亦谬乎?”
“……”
刘备接着叹道:“朕知道,你此刻最怕从朕口中听到悔愧二字。而朕,也正害怕听到你说不悔。可是,”他慨然长叹,凝视着自己的丞相:“朕,又是如此的期待。期待那朕应当许你的,又已不能亲眼所见的一切。”
诸葛亮闻此,一时悲不自胜,涕泣俱下。
“然而,丞相!你应知死亡并非终点。朕之神灵归于天地之间,永伴你之身侧。亦将与你一同载入史册。”刘备复又笑道:“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孔明,你应当为此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