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开口便提及与吴复盟,见刘备丝毫没有怒意,反而冷静分析,如在谈论别家之事,这简直让他的心更沉了下去。怔忡片刻,方答:“孙权数失信于曹魏。曹子桓再如何无谋,也不会再相信他了。东吴更与我结仇,此时两面受敌,必惴惴不安。忧来年曹丕再度举兵南下,于长江数千里布防,苦苦支撑之事又要重演。到时候若无大疫,他们可就有灭国之危了。”
刘备笑而点头,等他说下去。但听诸葛亮道:“孙权亦想取蜀以壮大自己。然白帝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且我大汉国力尚在,将相揖穆。他也知道撼我不得。我与吴复盟,则无需忧虑川东门户。如此便可于平定南方之后,屯兵汉中,伺机出秦川北伐。而吴于东策应,使曹魏之兵不得尽西。”
刘备点头含笑:“…来年丞相励精图治,教兵讲武,待天下有变,即兵出关中,天下震动,各郡倒戈,百姓谁能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自此孔明羽扇指处,势如破竹,直抵长安!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闻此却是怔然看着刘备。不意草庐之对,在这永安宫重演。只是光阴移换,他心中虽仍有豪情壮志,却无当年喜悦之情。心中忧虑悲伤,不知如何能解。他一时忘情,猛然倾身,握住了刘备之手:“我愿随将军举兵北上,以图大事!将军三顾之恩,知遇之重,亮当效犬马以报!”
刘备叹道:“朕的管仲,朕的萧何,朕之子房!如今真要连着乐毅与韩信的活一块揽上!我知孔明自许管乐,自然做得到。可如此操劳,朕于心何忍!丞相!不如朕放你归于山野之中,莫报燕王,也忘了我这个汉王吧!”
诸葛亮亦是哽咽:“陛下是何言也。陛下知我惜我,厚待恩遇,远逾燕王。全心信我,视亮如骨肉,委以重任,不曾疑我半分,亦远胜高帝。此情此义,已入骨血,刻骨铭心,如何能忘?陛下将臣罢归乡里,亮岂不成一孤魂?宁效屈子赋离骚,歌渔父,自沉锦江乎!”
“…休得胡言。”刘备淡淡道:“自上次你与曹植为文对论,魏人多说你文采不艳。连曹子建都比不上,不要提跟屈原比。既不能留下传世之文,岂可不建盖世功业?功业未建,自沉锦江,岂不可惜?我看你不会甘心,也做不到。”
“……”知臣者,陛下也。诸葛亮决定不再跟刘备作口舌之争,默默地在心中第无数次下了这一个结论。
20.长相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古诗十九首》
当晚,诸葛亮方抵达白帝,国事忙碌,夜里尚要陪伴皇帝。不得已命人将公文都抱回到刘备寝殿批阅。他踏入寝殿时,正看到刘备歪在榻上翻阅一些书信。见他来了,便望着他笑。
诸葛亮亦微笑坐定,批阅公文。片刻后觉自己始终被一目光盯着,抬头才看见刘备在默默注视着他。
他见此,便笑问:“陛下方才在看什么?怎么不看了?”
刘备道:“方才看的是丞相。现在看的也是丞相。常说字如其人,但是看字怎比得上看人。”
诸葛亮闻言,放下笔起身坐到皇帝榻侧,望着刘备几案上摊开来的书信。
那是自己于二个月前,深冬之际所书之信。于简略交代国事之后,另书有一诗:
孟冬寒气至
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
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
惧君不识察
章草极尽精妙,字迹虽草而不乱,于刚劲中透出缠绵苦思之意。是他于思念中耗费了不少心思书就。
彼时他夜不能寐,披衣起身在庭中仰望成都月夜。百姓安睡,万家灯火俱寂,还醒着的怕亦只有思念丈夫的妇人。百姓们怎知,那日理万机,为他们抚平战后疮痍,再度带来太平春的丞相,在夜里还要因为思念在远方的皇帝而愁不能眠?闻得刘备改鱼腹为永安,此生欲终于此之意已然明了。他知刘备至深。岂能不明白这一点。然月缺月圆,时光飞逝,眼看相聚时间日短,而与君已经年不见,只能把书信常置袖中,思念时拿出来看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