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见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倒是有些放心,可自己又着实想不出什么法子来。毕竟这事也未有定论,况且就算是有了定论,仅凭郡主又如何翻的过去?忠胜王爷如今可远在千里之外呢!
芳娴郡主笑笑道:“此次临行前父王与我提过,遇事一不能急而不能慌。若是又慌又急自己便会方寸大乱,定是要随了人家的意去。更何况此事我还没接到我父王的意思,再怎样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吧。我家父王还领着百万雄兵镇守边关呢。”
元春点了点头,毕竟芳娴郡主身份特殊,按理这种事也不应如此草率的。毕竟皇家的事牵扯面众多,自己也是初来乍到的,想不到如此许多。今日也是听风便是雨就急急来跟郡主汇报了。
芳娴郡主见其如此话锋一转又道:“不过这朝廷办事也不是没有变数。前朝不是还有那种要去和亲舍不得自家女儿,封了个宫女去代替的么?”
听了这话,元春倒是一惊。芳娴郡主又道:“所以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这几日天凉,我便受了风寒,今日里就病了,你也一并病了。走走走,我们一起去躺着休息去。”说罢芳娴郡主拉着元春往内室去。元春脑子有点乱,咦,难道这样也行?
第一百七十五回
175
贾瑚随忠胜王爷去了边塞。此次有王妃随行,每日行程比王爷归来时慢了许多, 一日也就行走五六十里, 因王爷一路上还要巡查各省防务, 各地官员又是迎来送往,走走停停, 原本一月可达竟然走了两个月方才到了。
这样的行程,最喜的倒是翰琪与贾瑚,本想着急行军一般, 一路上应是匆匆忙忙, 可如此放慢了速度, 倒是顺带将路过的名声之地都游览了个遍。大好河川,平日里也只能凭借书中的寥寥数笔或是诗人借景抒怀, 此番倒是真真正正都领略到了。二人均是感叹真是不虚此行。
不但如此, 一路上二人每到一地便去借了当地的县志来看, 将当地县志记载的诸多有趣的事一一摘抄, 一路下来倒是攒了厚厚几大本,二人闲时翻翻更觉有趣。
待终于到了目的地, 忠胜王想安排其去城中府邸住, 可二人不愿, 执意要去军中大营。王爷劝了几次不得, 也只好准许, 但要求其不可随意出入大营,若是外出必带亲信跟随。毕竟一个是皇孙一个是国公之后,万一有个闪失也是不好交代贾瑚与翰琪一一应下。翰琪还一再要求自己如今就是一普通兵士, 此番是跟着王爷来历练,不要有特权,王爷如何吩咐自己只管服从。
忠胜王爷见两人坚决,入了营后也确如其所说事事听话,这才作罢,将二人营房安排在自己大营旁边,以便能时时照应。又拨给翰琪一百人的轻骑队,一来可供其调用,二来也可互其周全。翰琪闻言更是喜不自禁。至于贾瑚,忠胜王爷则是许其可看自己书房中的任意藏书。贾瑚听了也是狂喜。忠胜王爷收集了不少兵书策论,如今可以一饱眼福真是人生幸事。
真正入了军营,二人与众将士同吃同穿之后。翰琪与贾瑚才彻底明白自己原先的日子为何被称之为锦衣玉食。
以三餐为例,自己在府中时因贾母不讲排场,无大事则每日三餐均是三四个菜品,菜色荤素搭配得当,口味精致,但并不似许多王侯家餐餐设宴。贾瑚觉得自家的饭菜不过是寻常。可出府行走这一路,若是遇上官府官员接待自是好些,若是行路中三餐虽是荤素均有,但却是粗燥许多。但贾瑚想着因是在路上,诸多不便,故而如此。想着若是去了军营自然会好些。可进了军营才知道自己太过太真。
首先军中并非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即便是一日两餐也是稀粥而已,别说什么荤素搭配了,就是连个杂粮馒头都不能保证一日能有一个。至于菜品嘛,能有个水煮的菜便是很好了。更何况那粥是糟米熬的,也不太稠,插筷便倒。那馒头是掺了豆面杂粮的,吃在嘴里总觉得后味有些哭。别说翰琪没吃过这样的饭,就连贾瑚也是头一次。
贾府自然也是喝粥,但那粥是选了精米再配以各种辅料,佐餐时也会有精致小菜。而且那是因为得病怕身体一时承受不了鱼肉荤腥,才如此的。可这是军营,每日吃这些哪里能饱?不吃饱又哪里能打得胜账?
至于穿的就更不用说了,家中是绫罗绸缎,衣服都是按身裁剪的。军服是领上两件一直穿,材质也不过是普通的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