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雄疆和穆如天彤经过简单联络,便决定各率本部,分两路进军,牧云部为西路军,兵取中州,穆如部为东路军,兵取澜州。在整个南征过程中,牧云雄疆和穆如天彤都未执着于赌赛的胜负,而是表现出戮力同心的诚意,两部互相策应支援,成为共襄大业的友军。在扼守锁河山的缚龙城失陷后,中澜两州的交通被打通。七月,两路蛮族大军会师于天启城下。
在被牧云穆如联军围困几个月之后,天启城已兵尽粮绝,百姓易子而食。在得知最后一路宛州援军被聚歼在衡云关下之后,晟朝君臣明白大势已去,天启失陷只是早晚之事。以太师离安石、太史令南宫德操为首的晟朝大臣开墟城北侧的殇平门纳降,此门为牧云部辖区,因此牧云部率先入城。
关于此处后世文中如此书写:那是在一个暗茫茫的静谧清晨,城门真得发出沉重的闷响打开,牧云哨兵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半天才发出喊叫。熟睡的牧云部士兵们站起来,无人喊叫,都默默的望着那扇洞开的城门,而门内迷蒙的雾气,竟无人上前。牧云雄疆纵马入城,看见城中军民几乎瘦为枯骨,城中屋子全无门无瓦,全做了守城的箭矢瓦石。那些守城士卒几乎摇摇欲倒,却全坚持立着,无人放下兵器。他长叹一声,命点火煮饭,供应饥民,取消屠城令,烧杀抢掠者斩。他走向东华皇城,被那宏大殿宇惊呆,叹道:“煌煌中州如此,这气象又怎是屠得了杀得去的。”于是全国禁杀,以仁治国。而他入城之门,也被改名还鞘门。取战事终休,天下生息之意。
依照前约,先入天启城者为王,但牧云部并非在攻城战中攻破城门,而是以这种极为偶然的方式进入天启,穆如天彤闻之一气之下,遂率军离开天启,转战宛州、越州。
高帝宸极元年八月,横扫宛越晟朝残军的穆如部大军直逼天启,天下名将莫敢当其锋芒,穆如大军兵临天启城下。但出人意料的是穆如天彤却将铁骑留在城外,独自来到皇宫太华殿牧云雄疆面前。为避免战端再起,牧云雄疆提议裂土封王,与穆如天彤平分天下。但穆如天彤却跪倒行臣子礼,表示愿遵守在雪炽原上“先入天启都为天下主”的誓约,不需要任何封地,无条件交出其穆如铁骑的兵权。牧云雄疆闻之感慨万端,将自己的佩剑“辟天”解下交到穆如天彤手中道:“若没有穆如,牧云何谈天下,这江山,再不分你我。”于是赐穆如天彤麒麟族徽,授天子佩剑,随时可号令全军,并道:若有牧云皇族后人不敬穆如世家者,可持剑斩之,自立为帝。后人称牧云雄疆和穆如天彤的这次对话为“太华殿之盟”。
太华殿之盟及此后穆如氏尊荣:
《端史》上对太华殿之盟的记载非常简短,两个人都只说了寥寥数字,但涵盖了此后三百余年间牧云穆如两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后人总结为:第一,穆如氏承认牧云氏为帝。第二,牧云氏承认穆如氏对端朝的建立居功至伟,如果没有穆如部的浴血奋战,仅靠牧云部的力量绝不可能夺取东陆。第三,端朝的江山并不仅属牧云氏一家,而是由牧云穆如两家共有,天子在做出重大决定前必须征求穆如大将军的意见。同时,既然共有天下,穆如氏自然不需要再裂土封王。第四,穆如氏独享紫麒麟族徽。第五,穆如氏除私兵外交出部下军队,若遇紧急战事可随时号令端朝全军。第六,授予穆如氏天子佩剑“辟天”,牧云氏子孙中若出现不堪为君者,包括对穆如氏不敬者,穆如氏可持辟天剑自立为帝。
穆如一族在端朝的地位是极为超然的,这表现在
1、职务方面,穆如氏家主世代世袭“大将军”一职,这一职务在品秩上列入超等,高于所有王公。大将军是皇帝以外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公署端初称“大将军府”,宸极十九年改称“麟阁”,是中央最高军事机关。穆如氏其他将领并不享有世袭职务或爵位,但大将军有权任用武官,所以后世穆如氏子弟多从行伍出身。
2、军队方面,在原穆如部所辖军队划归国家统一指挥的同时,穆如氏可拥有一支独立的骑兵,称为“穆如铁骑”,满建制十万人,常建制七万人。
3、礼仪方面,在非正式朝会的场合,穆如氏家主夫妇见皇帝、皇后无须跪拜,只施常礼;在后宫和私邸,除帝后和太后之外,两家不称官职,只按亲属辈份称呼,礼节也根据辈份和年纪来决定;牧云穆如两姓分别以“凤凰”和“紫麒麟”为专属的徽记。(这个族徽电视剧制作的极为精致,有多处展现,大家可以多留意)两家的子弟一起抚养教育,穆如氏长房的子女与皇族一样被尊称为“殿下”,礼仪冠服皆比照诸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