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的教书匠_作者:夏夜鸣蝉(229)

2017-12-27 夏夜鸣蝉

  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比如这么一台机器要造出来,不光是材料的耗费,人工也得不少,现在能做出来的机器顶多能冲冲铜合金,像钢铁这种硬度的材料只能是铸个粗模子,才去细修,要花的功夫可不少。还比如,不是在这小镇住的人,连度量衡都不jīng准,几个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合不上。

  “朕有数,”柴宗训听了崔瑛的分析,点点头,“朕会让喻大匠想办法的。”

  他们说着话就随着送粮食的孩子来到了看起来像仓库的地方。但这里并不是仓库,而是一个长长的圆筒七折八弯地铺满了整间屋子。小孩子们将麻袋里的粮食倒在一个大漏斗里,便又折返了出去,而这个长长的薄铁皮筒子的另一头,则在慢慢地吐着稻谷。不同的是,倒进漏斗里的稻谷丰满而湿润,吐出来的稻谷却gān燥而坚实。

  “你们把稻子给烘熟了!”柴宗训抓了一把刚刚吐出来的稻子,声音陡然上升,双目圆睁,颇有些择人而食的凶煞气,与刚才引经据典取名字的儒雅完全不同。

  “陛下,”崔瑛上前一步安抚道,“没熟!没熟!就算是熟了也没事儿。”

  “什么熟了也没事儿?”

  “陛下,这批稻谷不是留种用的,这不是天不好嘛,用这个过一下,省得好好的稻子被雨一浇,都发了芽,那就太làng费了。”

  “这么好的稻谷不留种?朕还希望你们把这种子放往各州府呢。”

  “这个万万不可,这种子是阿虎搭配了目前能寻到的最好的几种稻子统合出来的,相对来说杆子更粗壮,结穗也更丰硕,可这种子虽然不像骡子似的不能繁衍,却容易一代不如一代。”

  柴宗训沉吟了一会儿,才有点不甘心地问道:“你是怎么打算的?这么好的种子不让百姓都种上有点可惜了。”

  “其实臣的想法里,这种子最好由皇庄播种,湖广一带地广人稀,虽然不若关中平坦,沿河的平地却也不少。配合新做的机器,只需几户人家就能管一片塬子。”

  “出来了,稻子称出来了。”崔瑛还想和柴宗训说些什么,可柴宗训和他自己的注意力都已经转到这句话上了。

  “怎么样?”

  “多重?”

  “刚收了一亩地,”从隔壁走出来一个手里托着算盘的少年,欢喜道:“收了有十石粮食呢。”

  “这么多!”一众人等惊叹道。

  “差不多,不过今年冬天得多种点豆子和苜蓿,把地养养。”崔瑛解释。

  “你刚才说这种子种到皇庄?”趁着众人都在惊叹产量,柴宗训拉了崔瑛到外面去,边走边问道,“这是个什么意思?”

  “是这样,”崔瑛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百姓的消息说灵通也灵通,说不灵通也真挺闭塞的。臣挺怕百姓们为了多收粮食而买种子,头一个这里能生产出来的稻种有限,要供应得上得等阿虎收几个徒弟再把他们带出师再说,这个没个二三十年出不来;第二个,若有人拿普通稻种甚至更差的稻种冒充这种稻种呢?这不是白白耽搁耕种时间吗?若在皇庄里,就要简单些,而且皇庄如果够多,完全能供应上百官和军队消耗的话……”

  话不用说尽,从小在柴荣面前长大的,斗争经验丰富的柴宗训立马就知道掌握了粮糙的好处。

  “那百姓呢?”

  “减少jiāo粮的税收?”崔瑛思考了一下说,“鼓励百姓除了种植自家的口粮之外,多种些其它经济作物,桑、麻、棉之类的,和各种蔬果。南方的杜仲、大鹿角藤胶什么的,正好供应纺织作坊和其它一些手工作坊。”

  “不过如果有百姓真弄到了这个种子,也不要紧拦着,由他种去,这样如果以后种子数量多了,推广也容易些。”崔瑛补充道,“太神秘了好像也容易谣言四起。”

  “倒也是个不错的想法,”柴宗训点点头,“朕再考虑考虑。”

  他又在田边站了许久,将这繁忙的秋收景象牢牢记在心中,才回转过来,问崔瑛道:“前些天陈彭年上疏说希望将《显德韵典》jiāo到你这里印刷,你这里可有什么特别之处?”

  “印刷作坊就在河边不远处,”崔瑛指着一间房子道,“就在那里,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