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和三公主的生母便是当年四王爷侧妃,如今的吴贵妃,早年曾经受宠,跟着入宫后也按资排辈,得了贵妃的位置,可是那会儿过于得意,一时不察让元chūn钻了空子,痛下狠手整治了她几回,却被告了刁状,导致自己失了宠爱。
虽然说如今元chūn也失宠了,而且位份也降下去了许多,但吴贵妃也没能再爬回来。她如今就指望着自己的儿子能登上大宝,因此对儿子几乎言听计从。二皇子撺掇她想法子别让三公主和亲,她就把目光瞄到了和自己女儿同龄的,仅仅大了几个月的二公主身上。
萧淑妃哪里舍得自己的女儿,可是二、三、四三位公主排行太近,年纪也就差了一岁有余,而且都已经及笄,若要选一个,只能先从她们中挑。但是三公主背后不但有吴家势力,还有二皇子和他的门人幕僚,这便不大容易被选中。而二公主和四公主都是萧淑妃的心头ròu,自是一个也不肯舍弃的。因此,萧淑妃便把脑筋动到了太上皇的长公主身上。
要说其他的长公主,非但一个个早就嫁出去了,连早就死在夫家的都有,而今宫内剩下的唯一一位长公主,说起来十分坎坷。
她本是太上皇在位时的皇后嫡出的女儿,虽然是小公主,却是真真正正的嫡长女,和那位坏了事的先义忠亲王乃是一母同胞。当年先皇后老蚌怀珠,挣命生下了小公主,将养了一年有余,却因为产后失调而最终香消玉殒,先皇便有些迁怒于这个小女儿,先义忠亲王,当初的二皇子也不大看重这个比他女儿都小的妹妹,因此父子俩都不过问的小公主就那么被扔在后宫,由当时的贵妃甄贵妃随意照管着。
甄贵妃是宠妃,先皇后是国母,两人几乎斗了一辈子,甄贵妃哪里会对先皇后的女儿好?当年初初接掌宫务的时候还有些小心谨慎,给小公主办了规模不小的抓周。当初那位小公主自己抓了个璎珞,甄贵妃报给先皇,又请赐名。因为皇家孩子,过了周岁就能上内务府的玉蝶了,自然需要有个名字,或者封号的。先皇不甚在意,随口道:“既然抓了璎珞,就叫璎珞好了。”
礼部官员觉得不像样子,上书几次,请求改名,内务府也觉得这么个封号没法上玉蝶,先皇嫌烦,就在礼部递上的折子里随手圈了个华字,从此这位嫡出的小公主便封号璎华公主,而且闺名真的就叫了璎珞。
宫中上上下下都看出了先皇上和先二皇子这一对父子都不将璎华公主放在心上,便也疏于照料,任凭她在先皇后宫中留下的一个忠心耿耿的女史的照料下,磕磕绊绊的长到了十岁。二皇子等不及了,从平安州打过来,造反了,却失败了,最后身亡了,被追封了个义忠亲王的谥号,阖家都被圈禁在了皇陵里。宫中的璎华公主也跟着遭殃,作为一个连二哥的面儿都没怎么见过的倒霉妹妹,被先皇给迁怒,几乎送进了冷宫。好在有忠仆拼死上奏,先皇才总算考虑到这个是自己女儿,饶了她一命,只让在佛堂念经,算是替她那个几乎没见过面的兄长赎罪。
从那以后,璎华公主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里,犹如宫中大佛堂里带发修行的女尼一般。后来先皇龙体不适,病得最重的时候几乎驾崩了,却无人继位,这时候才想起了原先那个自己一手带大的二儿子的好处,只是义忠亲王早已化成白骨,他又没有嫡子,只一个庶子还活着,被圈禁在皇陵里,也不可能突然放出来让他继位。别无选择之下,只有择了当年看上去最老实最没用的四皇子登基,成了当今。
当今登基以后,按照规矩,将姐妹们都加封成了长公主,唯有到了璎华公主的时候没人能拿主意到底要不要晋封她。毕竟先义忠亲王是真的造了反的,作为同胞妹妹,又几乎被关在佛堂里,也没人注意她。要不是内务府还有记录在,怕是都没人能想起来太上皇还有这么一个女儿。
最后折腾了一阵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了了之了。璎华公主仍然呆在大佛堂里,一年到头不见一面,也没有被加封为长公主,可是到底她的存在还是被人想起来了。这一回,萧淑妃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被牵连,便想起了这一位来了。
皇上听了爱妃的婉转述求,觉得十分可行。璎华养在后宫也是làng费米粮,不如嫁出去和亲。反正也是个不受重视的,便是太上皇都从来不提这个女儿,他和璎华又不是同母,璎华出生的时候他都出宫建府去了,可以说两人竟是从来没见过面儿的。这样一个妹妹,牺牲了毫无压力,皇上被萧淑妃捧得心花怒放之时,便随意下了口谕,让璎华公主准备和亲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