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综]快穿之开宗立派_作者:采枫(220)

  他长叹口气,将谢知非虚扶而起:“朕知道了,骁勇侯先回府。”赵祯这一次没有用朕,而是用我:“你的奏折我会认真考虑。”

  谢知非立刻道:“谢陛下!”

  待到谢知非走了之后,赵祯让内监去将还没走出皇城的晏殊喊了回来。

  谢知非前日递给赵祯的奏折看起来比较带有梦幻感,谢知非在奏折中恳求借辽军攻宋之机,自己领兵西北诸军过河套奇袭击西京和南京两地,切断辽军前线补给,让辽军首尾不能兼顾,最后再将辽军尽歼于中京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的后半部分,谢知非提出若到时候,他们能依计划将辽军歼灭于中京,局时西北军与东北军会合中京,再祥装攻打上京。

  等辽军各部搬师勤王之时,快速攻打、蓟、瀛等地。若是攻下十六州,只需天子法令昭告天下承认十六州之地汉人与宋同出一宗,出仕入仕皆平等而视,收复燕云十六州汉人之心便可迅速稳定局势。

  晏殊在回来后,火速浏览谢知非的奏折: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很大胆,但是但凡改变天下走势的计划都很大胆!

  谢知非带八百人打兴庆府是大胆,没有任何准备直接带着军队去活捉李元昊是大胆。然而这些大胆,最后都成就了谢知非的赫赫威名。

  晏殊心里认可谢知非,更何况晏殊同杨轩同为师徒,杨轩的许多习惯便是来自晏殊,比如说自己不懂的就不会随意cha手。

  于是并不jīng通军务的晏殊想了想,对赵祯的回复:臣闻听枢密使在攻打西夏之时,被称为战神,据说枢密使战场布局、预判敌qíng从无偏差。私以为,军务之事,还当以枢密使意见为上。

  晏殊的话便是支持让谢知非重回战场,这让赵祯许久难以平复,他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一直到月华洒下也未曾离开。而在赵祯面前的书桌上,有两本秘折。

  左边的一本是夏竦呈递,言明谢知非在雁门关外古军寨立墓乃是心念前朝,私下打听前朝皇族遗脉,或有谋朝篡位之嫌;右边的这本则是谢知非前日递给他的那本。

  到底是放还是留,信还是不信。

  赵祯沉默的看着桌上的两个奏折,耳边似乎又响起杨轩慷慨激昂的问话:天子贱武将,何人赴边关?

  倘若无人赴边关,他又如何能成就自己中兴之举,而谢知非是一个将死之人……

  一个快要死的人,还能做什么,即便真如夏竦所说又能如何,时不待人。更何况,谢知非已经言明他想要收复自己的家乡所在,想要收复国土。

  直至有内监来打开灯罩加灯油,赵祯让那内监停手,将左手边的秘折拿起来递到灯火上点燃。

  点燃的奏折被赵祯丢到地上,橙色的火舌几下便将奏折里的白鹿纸化作飞灰,那纸上的字也不复存在。

  赵祯再次翻看谢知非的奏折,倘若谢知非只剩下三年不到的寿元,而且表明天下不定不成家,那他完全没必要继续防范什么。

  赵祯一点一点的翻看,几页的奏折生生让他看出了十几页的时间,当赵祯看到谢知非奏折中最后结尾之语的时候,赵祯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报君huáng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或许是金钱、美女、虚名……又或者是信仰。

  对于谢知非这样的人来说,生命进入倒数计时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赵祯将拇指抚过这几个字:谢知非的长相高鼻深目,并不完全是汉人的容貌,因为混了胡血;谢知非的身份也很模糊,在谢知非的心里,或许将自己看作唐人或许看作宋人。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再高的功劳,再盛的威望,死后皆会化作一捧huáng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赵祯相信对于如今的谢知非而言,最重要的是信仰,那种刻在骨子里,万邦来朝、九州共贺的信仰。

  既然谢知非已写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话来,赵祯也乐得成就一段君臣相宜的美誉。

  另一边,风尘仆仆在日落前赶到军营的杨轩、远远的看见了刚从战场上回来的狄青。

  而后杨轩立刻开始认真回想谢知非的脸,他需要知非的那张俊脸来压压惊:“……”这狄将军真的是青面獠牙,披发盖面啊。

  将自己的身份禀名之后,狄青的副将刚从战场下来,一听到是作为大宋武将噩梦的大宋监军来了,副将立刻马不停蹄跑过来接杨轩去帅帐,然而路因为军务上的事,副将给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