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_作者:[美]丹·艾瑞里(23)

  “是啊。”

  “我们可以卖给你一张。”

  “太棒了。”

  “你愿意出多少钱?”

  “100美元怎么样?”

  “太少了,”我哈哈大笑,“你得出高一些。”

  “150?”他回价。

  “恐怕还不行,”我坚持说。“你最高能出多少?”

  威廉考虑了一下,“175。”

  “就这些了?”

  “就这么多了,多一分也不行。”

  “好吧,我们把你排进去,这个价格行的话就通知你。”我说,“顺便问一下,17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威廉说他估计用这175美元,他自己可以到一家运动酒吧免费看比赛实况电视转播,喝几瓶啤酒,买点吃的,还可以剩不少,可以再买几张CD盘和几双鞋。看比赛当然令人兴奋,但175美元也是一大笔钱啊。

  我们下一个电话打给了约瑟夫。约瑟夫在帐篷里住了一星期,同样拉下了功课,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他的号摇签时中了,得到一张票。过几天,他就能观看杜克队员们争夺全国冠军了!

  “你好,约瑟夫,”我说,“我们给你提供一个机会——把你的票卖掉。你最低要多少?”

  “我没有最低价。”

  “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我回答,尽力模仿电影明星阿尔?帕西诺娓娓动听的口吻。

  他一张口,要价3000美元。

  “别这样。”我说,“这太高了。要合理一点儿,你得把价格降下来。”

  “那好吧。”他说,“2400。”

  “你肯定吗?”我问。

  “再低我绝对不gān了。”

  “好吧。如果我能找到买主愿意出这个价,就给你打电话。对了,”我补充说,“你是怎么得出这个价格的?”

  “杜克篮球赛是我大学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非常激动。他接着解释说球赛将成为他的杜克时光中特别的记忆,他将来可以把这一美好回忆与他的儿子、孙子分享。“这怎么可能用价格来衡量呢?”他问道,“这种记忆,你能够标得出价格来吗?”

  除了威廉和约瑟夫我们还给其他一百多个学生打了电话。总体上,那些没拿到票的学生愿意出170美元左右一张。这一价格,就像威廉的qíng况,是通过这些钱的替代用途(例如到运动酒吧喝饮料买东西吃)而推算出来的。另一方面,那些得到票的,出价大约2400美元。例如约瑟夫,他们的根据是,这种亲身经历多么重要,它产生的记忆终生难忘。

  真正令人奇怪的倒是,我们打电话的人中间,竟然没有一个卖方愿意以买方可以接受的价格出让球票。我们面前是什么呢?这是一群球迷,在摇签之前都热切期望得到一张球票;然后,忽然的一下子——摇签结果一出来,他们就被分成了两帮——有票者和无票者。它形成的是一道qíng感断层,横亘在两群人之间,有的正憧憬着球赛的光辉,另一些则在想象用省下的买球票的钱能gān点什么别的。而且这一断层是经过实验检验的——卖方平均叫价(大约2400美元)是买方平均出价(大约175美元)的14倍之多。

  从理xing的角度,有票者与无票者对球赛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无论如何,人们能够预期到赛场上的气氛与这一经历得到的享受,这一预期不应因摇签的结果而产生变化。那么,一次偶然的摇签怎样就突然完全地改变了学生们对球赛——连同球票价值——的看法呢?

  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

  迷失主要目标?

  项羽的“破釜沉舟”是非理xing的吗?

  建筑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哪个更好?

  选择追求你的白马王子还是与旧日qíng人重修旧好?

  当你面临多种选择时为什么总是手忙脚乱?

  我们为什么会在挑选商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公元前210年,一位名叫项羽的中国统帅带领他的部队渡过长江,向秦朝的军队发动攻击。夜里,部队在岸边宿营。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觉醒来,大吃一惊,他们的渡船已经被人放火,正在燃烧。将士们跳了起来准备战斗,不过他们很快知道放火烧船是项羽的命令,并且他还下令,让士兵们把行军锅都砸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