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淮南正值雨季,大雨榜沦,平地积水甚深,部队运动及粮弹运输供应都比苏中困难。
当时李堡战斗正在进行中,谭震林同志已来到前方,我们共同商讨,意见一致。李堡战斗后,于八月十四日向中央军委呈报了主张在苏中再打几仗的意见。在此前后,张鼎丞、邓子恢同志也表示了主张再在苏中打几仗的意见。十五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批准了我们的建议:“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战局助益极大。陈毅同志也来电指示:“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经过战争的实践和反复讨论,战争初期的作战方针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此后,中央军委鉴于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内线歼敌的优越xing日益显著,再次推迟了外线出击的时间,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这样,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转到外线作战的计划,已经发展成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了。回忆这段历史,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据战争的客观规律来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
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
李堡战斗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美梦。国民党军经过我连续四次打击,已被歼灭三万余人,在苏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除非从别的战区抽调部队来增援,再难向我全面进攻。敌人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把重点放在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这条公路gān线,加qiáng海安、泰州之线以南的“清剿”和海、如、泰之间的防御,以求确保其占领区。同时积极准备以其整编第二十五师由扬州、仙女庙地区乘虚北攻邵伯、高邮,威胁我两准。
我军经过连续作战,抓紧休整和补充解放战土,加上打胜仗的鼓舞,士气高昂,越战越qiáng。李堡战斗我军伤亡很少,而华中军区增调来的生力军第五旅和军区特务团也已于李堡战斗时到达,我军兵力增qiáng,敌我态势已出现了有利于我的明显变化。八月十三日,中央军委发来指示:“苏中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jiāo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慨歼灭之。你们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当时,可以设想两个作战方案,一个方案是从正面进攻海安和如皋,另一方案是避开正面,攻其侧翼或后方,吸引敌人来援,寻歼敌人于运动中。从当时敌人的部署来看,南通、如皋一线是其bào露的侧翼,兵力比较薄弱。驻守在这一带的敌军除已受我严重打击之第二十六旅残剩的一个营外,是新从上海调来的整编第二十一师和jiāo通警察总队。敌第二十一师系川军,战斗力不qiáng。jiāo通总队则是由抗日战争时期顽“忠义救国军”改编的,以“恢复jiāo通”为名专门进行对公路沿线解放区的“清剿”,虽全部配备美械自动火器,但重装备很少,缺乏正规作战经验。我们设想如果从这里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必将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人的部署,造成歼敌之良机。
此时获悉蒋介石正筹备于二十五日在庐山开会,我们初拟进攻南通市,吸引如皋、海安之敌南下增援,歼灭它一二个旅,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扩大我军影响。八月十九日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同志后,次日毛泽东同志亲拟电报指示:“同意你们南下作战,但不必qiáng攻城市”,“在攻占通如线后,敌人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在敌人不敢增援的qíng况下,可以西进如(皋)huáng(桥)公路,相机进占huáng桥,来调动或bī退海安之敌,在运动中歼灭之。”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十分正确,十分中肯,当时进攻南通,条件不成熟。我们当即以huáng桥为进攻方向,缩小进攻正面,不攻白蒲,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去。估计那时敌人必将调兵回援,我则于运动中歼灭之。
八月二十日晚上,谭震林同志和我率主力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特务团向南开进,cha入敌人侧后。达“敌后”实际上是我的老根据地,老马熟路,军民都习以为常。十六个团三万多人夜行军,连家犬惊吠之声也难听见,敌人当然更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