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35)

2017-07-23 粟裕

  但是,当日十三时,我伏击敌七十七师的部队见到敌军即将越出我设伏地域,不得不提前两个小时发起攻击。这样,又使王耀武、李仙洲获得了再次调整部署的时间,急今已后撤至颜庄的第四十六军立即再撤向莱芜与第七十三军会合。这是敌qíng的第四次变化。

  这时,我在战役指挥上,一是要求尽快歼灭南下归建之敌第七十七师,二是要求迅速完成对以莱芜为中心的敌军的合围。二十日晚,第一、第六纵队分别对莱芜外围和口镇之敌发起了攻击,第十纵队抢占了锦阳关。至二十一日拂晓,第八、第九纵队已全歼敌第七十七师,击毙敌师长田君健。首战告捷,不仅大大增加了李汕洲的恐慌心理,而且我可以将第八、第九纵队转用于主要方向的作战了。至二十一日下午,第一纵队攻占了莱芜城以西、以南诸村落,并击退了由莱芜向北与我争夺城北各要点之敌;第六纵队突入口镇,并歼灭了由青石桥南援口镇之敌一部。

  当时剩下两个问题:一是口镇尚未完全攻克;二是我第四、第七纵队因行军路线jiāo叉,耽误了时间,使敌第四十六军进入了莱芜城,并分别与第七十三军各自占领了城北的几个阵地。但是,我军已全部展开,对敌人已基本形成了合围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对于敌军的下一步行动,我判断有两种可能:一是固守莱芜城;二是向口镇方向突围,我第六纵队几次qiáng攻未克的口镇,这时却成了莱芜之敌向北突围的希望。我考虑,如敌固守莱芜城,两个军虽已会合一起,抵抗能力增qiáng,但城小兵多,挤成一团,我可首先集中pào火予以大量杀伤,尔后再集中兵力攻歼;如敌突围,则对我更为有利,便于我于运动中消灭之。我们当即作出了适应两种打法的部署,如敌困守莱芜即于二十三日晚发起总攻,如敌突围,我则于运动中将其歼灭,相应也具体区分了各部队的任务。

  敌qíng变化频繁,是莱芜战役的一个特点。战役指挥虽十分紧张,但由于我军在作出北上歼敌的决策后,战役目标明确,战场回旋余地大,兵力对敌占绝对优势,而且已经展开。敌人则始终徘徊犹豫,不论如何调整部署,基本上仍是一线式地摆在莱芜南北地区,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架势。预期的战役目的,已经指日可待了。

  战役获得全胜

  在我军周密的部署下,李仙洲守逃两难,束手无策,王耀武明知已中我军之计,但无可奈何。王耀武原想要李仙洲据城固守,但又看到李军已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危殆万分,不如索xing孤注一掷,冒险突围。他指望李军如能突围至明水及其以南地区,则不仅可解口镇之围,而且可东援淄博,向西加qiáng济南防卫,于是即令李仙洲率部经口镇向明水方向突围。与此同时,王耀武派其副参谋长罗辛理携信去南京当局向蒋介石报告战况和突围决定,蒋介石只好同意王耀武的突围撤退计划,并派其空军副司令王叔铭亲自驾机和指挥大批作战飞机轰炸、扫she我军,掩护李仙洲集团突围。

  二月二十二日下午,敌军一部作试探xing突围。二十三日晨,敌军大举突围。第四十六、第七十三军分两路平行北撤,将李总部及辎重车辆物资夹在中间,齐头并进,向北猛突。

  这一段我在战役指挥上的注意重心是如何达成全歼。孙子兵法中曾有“围师必阙,穷寇勿追”的用兵法则,其实需要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我着重处理了网开一面与四面包围的关系。第一,是如何纵敌出莱芜城。敌人放弃莱芜城,这对我们是最好的了,正便于我军在运动中予以歼灭。攻城需时费事,代价也会大些。为此,实行了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办法。开始时我还曾令正面阻击部队略向后缩,以诱敌主力出城,并今攻城部队不要截击敌后尾部队,一定要等待敌后尾部队完全脱离阵地后再去占城,否则,敌军主力见势不妙可能又会缩回城里。第二,当敌军全部突围进至我设伏地域时,又依据时机、地形、军心等诸多因素,不实行网开一面,而实行四面包围。为此,我曾严令北面攻打口镇的部队,一定要尽快予以占领,把口子卡死,坚决堵住敌人北逃,并令南面已经占领莱芜的部队坚决守城并积极向北进击,防敌回窜夺城固守。战役,敌军就势必会在无阵地依托下,两头受堵,北进不动,南退不得,在我东西两面大突击集团的猛烈夹击下,陷入绝境。

  二十三日中午十二时许,敌后尾部队全部脱离莱芜、矿山(莱芜城北)阵地,我军不失时机地迅速予以占领;攻打口镇的部队虽仍qiáng攻未下,但以主力一部坚决卡死了敌军北撤的咽喉要道。与此同时,我预伏在东西两翼的qiáng大突击集团迅即对行进中的敌军发起猛攻。五万多敌军被包围在芹村、高家洼(均莱芜至口镇之间)东西仅三四公里、南北仅一二公里的狭小地域,人马车辆辎重挤成一团。这时,与我军有秘密联系的第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在我军敌军工作gān部的安排下,策应了我军行动,在突围一开始,他就离开了指挥位置,促使敌军陷入更大混乱。我即令各部队应不顾敌机轰炸扫she,尽力缩小包围圈,同时对敌实施密集pào火袭击,并以多路勇猛穿cha,乘乱分割歼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