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áng敌云集,发动重点进攻
一九四七年三月,解放战争进行了八个月,敌军占领了解放区一百零五座城市,但付出了七十一万人的代价,用于第一线作战的机动兵力,从原来的一百一十七个旅减为八个五个旅。面对这一形势,敌我双方对下一步方针各作研讨。中央、中央军委鉴于内线歼敌之有利,确定华东我军继续执行内线歼敌的方针,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日发电指示我们:“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原今你们提早转入外线之计划,“现可改变,大约本年全部时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注:因战争形势发展,我军于本年七月初转入外线)。并要求我们“在今后十个月内再歼敌四十个旅至五十个旅”。蒋介石则改变战略方针,由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对我解放区的两翼——陕北和山东实行重点进攻,而对其他解放区采取守势。
蒋介石的新的战略方针,固然反映了蒋军兵力不足的困境,但也是总结了前一段作战失利的教训后,在战争指导上的改变。陕北和山东是我解放区的两翼,把两翼作为其进攻重点,从军事上看,既可集中兵力,又可从东西两面,对我形成战略的钳形攻势,将西北我军歼灭或压到huáng河以东,将华东我军歼灭或压到huáng河以北。迫使我军大部局处于华北,便于进而解决华北和东北问题。陕北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解放区的心脏,那里的形势关系全局。华东则直接威胁敌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并扼制着连结东北的海上通道。解放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把华东解放区作为其全面进攻的主要方向。华东野战军当时是全军兵力最大的集团,八个月中歼敌二十四个旅,连同地方武装共歼敌约三十万人,特别是宿北、鲁南、莱芜三个相联的战役共歼敌十二万余人,对蒋介石的威胁无疑是严重的。蒋介石如能在陕北、山东这两个方向得手,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了。所以,蒋介石把这次战略方针的调整和重点进攻的成败,视为“关系党围存亡”的大事。
敌军统帅部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准备在菜芜战役后即已开始。从三月初至四月初,敌人的步骤是:(一)进行huáng河归故,即在花园口合拢,使huáng河回归故道,以限制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北机动,切断华东与晋冀鲁豫的联系;(二)将王敬久兵团自冀鲁豫战场调到山东战场;(三)撤销徐州、郑州两绥署,组成徐州指挥所,统一指挥原两绥署所属部队。此外整编第九师正由武汉向山东调动中。
在兵力上,敌人用于山东方向的已达二十四个师、六十个旅、四十五万五千余人。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七,占其重点进攻兵力之百分之六十六。“五大主力”中之“三大主力”,即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和第五军均调集于山东战场。并以“三大主力”为骨gān,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第一兵团,辖整编第七十四、第八十三、第六十五、第二十五、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师;王敬久第二兵团,辖第五军、整编第八十五、第七十五、第七十二师;欧震第三兵团,辖整编第十一、第九、第二十、第六十四、第八十四师以及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第七军、第四十八师后又划归一兵团指挥),共十七个师(军)四十三个旅,约二十五万五千人,执行机动突击任务。另以七个整编师、十七个旅约二十万人,配置在各以徐州、济南为中心及鲁西南等地区担任守备和策应。
在作战方针上,蒋军亦作了新的研究、改变。解放战争开始,多采取长驱直人、分进合击、乘虚进袭等战法。鉴于屡遭我军各个歼灭之惨痛教训,鲁南战役后,蒋军统帅部即提出了“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作战方针;又因莱芜战役采取南北夹击,致北线被我歼灭,遂进而提出了“密集靠拢、加qiáng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安图进一步加qiáng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式推进,使我无法分割和各个击破,而陷我于战略、战役布势上被动不利之地位。
为贯彻实施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方计,敌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进驻徐州统一指挥,蒋介石则坐镇南京统筹决策。敌qíng的确是严重的。
耍龙灯,创造战机
面对敌人大军压境,我华东军民无不义愤填膺。陈毅同志在一次会上说:为了全局的胜利,即使我们华东野战军全部牺牲,我们也会再建一个新的野战军去参加全国大反攻!陈总的讲话,充分表达了华东全军将土英勇奋战、不惧qiáng敌、不怕牺牲的坚qiáng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