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48)

2017-07-23 粟裕

  第一案是:渡河后与陈唐会合,开个会,休息几天,补充弹药、物资,复恢部队体力,再打第一仗。这样,战役的布置可以周到一些,易于密切协同,这是好处。但敌在发现我第六、第十纵队渡河之后,可能谨慎靠拢,或进入据点困守,不便围歼,这样打开鲁西南的局面就将推迟一些时间,这是不利的。

  第二案是:在我们渡河之次日,由陈唐部将敌诱至距我渡河点以南三四十公里之适当地区,集中三个纵队,包围敌整编第五十七师或整编第六十八师,另以一个纵队箝制敌整编第五师;我们则急率第六纵队、第十纵队赶去参战。这可出敌不意,易于取胜,且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及时南下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但战前来不及开会,不便取得密切协同,万一打不好对整个战局不利。

  我向陈毅同志谈了这两个设想,他认为这一仗事关重大,为慎重起见,可先征求一下陈士榘、唐亮同志的意见。于是我立即拟电征询陈、唐的意见。

  八月三十日,我们接到毛泽东同志来电:“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足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接到这个电报后,陈毅同志和我认为应立即下定决心,采用第二方案,争取早打。至于协同问题,可在战役之前力求周密组织,在战役中再及时协调。于是当即给陈唐发电,要他们执行第二方案。并于当日(三十日)下达了“西字第一号命令”:令第十纵队于九月三日晚由孙口(寿张南)、马庄(张秋镇西南)渡过huáng河,四日晚完成对郓城之包围而攻占之。第六纵队于九月三日晚在张秋镇东南渡过huáng河,四日晚进入梁山以南地区。野指于三日晚随第十纵队渡河,拟于六日进至郓城西南十五公里之王家楼与西兵团会合。西兵团于八月三十一日以第一、第三纵队自成武、定陶地区北来,诱引敌整编第五师、整编第五十七师、整编第八十四师等部北犯;以第四、第八纵队及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尾敌向北,拊敌之后。同时于四日晚以一个纵队进至巨野、郓城之间,以保障第十纵队攻郓城之安全。兵团主力于四日晚进至龙堌集、沙土集之线以北地区集结。

  九月三日晚,我们率野直、第六、第十纵队渡河,四日渡完,五日在郓城及附近集结并与第一、第三纵队会合。至此,我华野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特纵及晋冀鲁豫之第十一纵队均已集结于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战役布局。

  九月五日、六日,我找了西兵团一些同志谈话,对部队的思想qíng况作些调查。了解到多数同志对进入鲁西南,一直受敌人尾追,未能摆脱被动,憋了一肚子的气,求战心qíng甚切。有的gān部发牢骚,编了一个顺口溜:“运动战、运动战,只运不战。我走弧形,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指我军围绕曹县、单县打圈子,走的是圆周,敌人穿城而出,走的是直径),昼夜不停,疲劳不堪。”有的同志说:“这样下去,只有拖死;与其拖死,不如打死。”还有的同志说:“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过去是我们手下败将,现在居然敢跟着我们屁股追。”

  在指挥员中,多数同志主张打。有的同志说:“我们和敌人所处的天候、气象、地形条件是一样的,敌人能打,我们为什么不能打!”有的说:“曾几何时,我们在雨雪jiāo加的鲁南,消灭了配属快速纵队的整编第二十六师,活捉了马励武;在沂蒙山区消灭了蒋军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死了张灵甫,如今反被我们手下的败将,迫得东奔西跑,真是窝囊。”

  同时,我也了解到有的高级指挥员,对在当时条件下能否在鲁西南打歼灭战,有很大的顾虑,认为敌人多路尾退,密集靠拢,战机难寻;时值雨季,积水甚深,不便我军机动;没有后方,伤员安置困难。特别是部队减员多,消耗大,未得补充,实力大减。因此,主张休整一下,作较多的补充后再战。

  我对这些不同反映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认为我华东的这几个纵队,第一次脱离根据地作战,又逢大雨和洪水,确有不少的困难,休整一下再打,当然好一些。但刘邓大军告急,毛泽东同志电今我们迅速行动,积极歼敌,全力配合刘邓,这是全局。局部必须服从全局,我们再困难,也要自己克服,尽力争取早打。而且我们的困难只有在打了胜仗后才能解决。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