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而且迫使敌人从大别山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四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九月十一日,中央来电鼓励全军,指出:“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中央在电报中要求我们努力完成“在huáng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黎谭保卫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之伟大任务”,并且指出,“你们处在上述四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央的电报,使全军深受鼓舞。我们抓紧战后休整期间,组织学习了中央九月一日《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经过整顿思想,整顿组织,进行了南下豫皖苏的动员准备工作。九月下旬,除以第十纵队、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继续留在鲁西南箝制敌人外,主力越过陇海路南下,进入了豫皖苏。这样,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和华野外线主力部队,在中原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态势。十月八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糙的电文中指出:“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四十八个旅,约四十万人,业已在长江、huáng河间立住脚跟”。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不仅是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整个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华东野战军在这一伟大的事变中,胜利地实现了本身的转折,因此这一段战史意义很大,是值得一书的。
第十六章豫东之战
第十六章豫东之战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间,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我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注)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在河南省东部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战役决战,即豫东战役,也叫开封、睢杞战役。这次战役,是一次包括攻坚战和运动战在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兵团作战,也是我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敌我双方都投入了较大的兵力。除了战略上配合作战的部队外,我军直接参战的有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七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已经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的部分兵力,共约二十万人;敌军直接参战的十二个整编师,三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和保安部队等,共约二十五万人。经过开封、睢杞两个阶段共二十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我军全歼敌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安团,并歼灭其他援敌一部,共九万余人。这是华东野战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进行的第一个大歼灭战,也是在解放战争开始以后的整整两年中华东野战军进行的一次最大的歼灭战。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顽qiáng奋战,表现了无比的勇敢和伟大的牺牲jīng神。我写这篇回忆录,首先是为了纪念在这次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同时,也期望能为研究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大兵团作战的指挥问题提供一些qíng况,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注:华野外线兵团包括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一九四八年三月,华野奉中央命令,将所属野战部队编组为四个兵团,即以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第三、第八和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架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以内线兵团的第七、第九和第十三纵队组成第二兵团(亦称山东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第二纵队及华中第十一和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
集中兵力,大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