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战争回忆录_作者:粟裕(183)

2017-07-23 粟裕

  大兵团作战,部队总会有伤亡,能否把伤员及时抢救下来,直接关系到伤员的安危,影响着部队的土气。在pào火纷飞的战斗中,在敌我厮杀的阵地上,担架队员们拚着生命抢救伤员,有时在敌人火力底下不能抬也不能背,就趴在地上,再把伤员背到自己身上,驮着往前爬行。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天冷时,许多民工把自己的被子,狗皮给伤员垫在身下,把棉衣盖在伤员身上,天热时,在担架上搭棚给伤员遮荫凉。不少民工用嘴给伤员吸痰,用自己的吃饭小瓢给伤员接屎接尿,遇到敌机轰炸扫she,就争相掩护伤员,宁愿自己牺牲,也不使伤员再次负伤。原藏马县子弟兵团,冒着pào火抢救伤员,冲破敌人数道封锁线,一次行军千余里,把伤员安全送到后方,荣获“陈毅子弟兵团”的称号。渤海一分区某担架团,在淮海战役中,得了六十多面奖旗,荣获“模范担架团’的称号。该团有位特等功臣,将自己棉袍中的棉花撕下来给伤员擦污物、血迹,一件棉袍竞撕去了半截。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深深感谢山东人民。他们说;有这样的担架队随军救护,打起仗来心里踏实,负了伤准能被抢救下来,从而更加鼓舞起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山东解放区的广大妇女和儿童,在男青壮年大部出工支前的qíng况下,积极参加生产,为前线多作贡献。她们日夜赶做军鞋,家家碾米磨面,在柴糙缺乏的时候。她们甚至拆掉自己的糙房当柴,烙出煎饼支援前线。伤员从村里转运时,她们jīng心服侍,洗衣烧水送jī蛋;部队行军从村里通过时,她们在路两旁摆设茶水站,将一碗碗深qíng的大枣水、绿豆汤送到每个战士的面前;部队道路不熟时,她们就主动当向导,带路走在前;部队住下时,她们又带上针线,补补连连,挨班慰问。指战员们亲身体会到,解放区处处有亲人,村村都温暖。

  山东人民还在我军前进时,修桥补路,使部队行军作战,畅通无阻。有的农民将自己的大车推到河水中,给部队架桥,有的甚至拆了自己的房子,用木料作桥梁。淮海战役前,敌人将徐州北边茅村铁桥炸毁,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要修复需半月时间。我军为能迅速前进,围歼敌人,必须尽快将桥修好。为此我们要求鲁中南区党委想尽一切办法,三天之内将桥修通。鲁中南区党委派专人负责,发动群众,结果只用两天半就把桥修通了。当我们在指挥所里接到这个报告时,都被山东人民这种英勇顽qiáng,战胜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jīng神所感动。

  每当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援,我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华东战场,听到了那隆隆的pào声和千万辆支前小车发出的有节奏的鸣响,也仿佛看到了英雄的山东民兵和浩浩dàngdàng的支前民工在随军转战、奋勇支前的qíng景。我不由地想起了陈毅同志在《记准海前线见闻》中的诗句: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问伤病:

  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痛可减退?

  ……

  这就是对当时民工支前的真实写照。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山东人民又“推起小车下江南”,同其他解放区的人民—起,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一直随军打到浙江、福建等地。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英雄业绩,将永垂史册,永放光辉。

  早在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今天,当我们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巨大支援的时候,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完全正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作战方法的变革,未来的反侵略战争必将极大地不同于过去的革命战争。但是,人民战争的根本xing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蠃得战争的胜利,仍然必须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仍然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肯定无疑的。

  第二十章粟裕谈淮海战役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提问。粟裕同志的夫人楚青应中央党史办(文献研究室)特别约稿,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发表在《党的文献》上。《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一版时未将此文收入,此次再版特将此文刊出,以供读者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