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同人]穿成潘金莲怎么破_作者:南方赤火(54)

2017-05-09 南方赤火

  潘小园慢慢的明白了,眼睁睁看着担子里的雪白炊饼,觉得自己傻到家了。

  毕竟,宋代的炊饼,只是再基本不过的主食,寻常老百姓拿来填肚子,犯不上làng费细白面粉。贞姐和王婆当然会喜欢吃,但并不代表她们愿意花五文钱买。

  而吃得起雪花粉的大户人家,又哪会天天吃炊饼这种粗糙主食呢,白米饭、ròu馒头、云英面、梅花包子、小叶馄饨,一天换一样,才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用雪花粉做炊饼,大材小用,简直相当于拿依云水泡方便面。

  也许,当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高,jīng白面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大家会慢慢接受武大的雪花面炊饼。但是此时此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潘小园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老百姓长久以来的消费观。

  半晌,叹了口气,说:“明日还做茶合面炊饼吧。雪花面的,算了。”

  武大苦着脸,道:“可是……可是……”

  一石雪花面粉,眼下十剩八九,还在厨房里堆着呢。都是潘小园一时太过自信的结果。

  一人做事一人当。她咬咬牙,有气无力地说:“我来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潘小园一反常态,跟武大同一时间起chuáng。天没亮,就泡在了厨房里。武大在灶台做炊饼,她在旁边做实验。等到武大做生意回来,已经弄得满手满身都是面粉,成了白发白身的白毛女形象。

  武大连忙放下担子,踮起脚,就要去给她掸。潘小园连忙说:“我自己来,自己来。”

  不跟他多寒暄,开门见山:“大哥,我想到雪花面的用途了。你随我来。”

  厨房里琳琅满目,已经让她发好了几大团雪花白面。市场上买来花椒,热锅焙gān,用擀面杖碾成粉末,掺上盐;葱花切了一大碗,放在灶台上。一股子混合香。

  她挥挥手,让武大莫要多问,只看自己动作。一抬手,十根手指头尖散发出葱香气。武大伸长脖子,使劲嗅了嗅。

  发面擀成大片,另取一团和入猪油的发面,同样擀成软些的面片。两片面贴合到一起,撒葱末、花椒盐,再淋少许芝麻油,抹匀,卷起切成三寸长的段,捏住微拧,入屉,生火,上锅蒸。

  武大只看得眼睛都直了。这像炊饼又不是炊饼,面片经过卷拧之后,倒是挺好看的形象。面里面居然还杂了葱盐之类的调味,这,这得是什么味道?

  一屉蒸熟,取下来一看,两面已经分成了层次分明的jīng致花纹,褶皱间隐约现出葱花和花椒的颜色。用手捏一捏,软而不散,比炊饼额外多了些劲道的手感。

  潘小园忍不住笑道:“尝一个呀。”

  武大将手里的一块看了又看,竟有些舍不得下口,仰头确认道:“这,这是要给我吃的?”

  “你若不嫌弃,就做今天的晚饭。锅里还有些下饭菜,可以就着一起吃。”

  武大这才喜上眉梢,一大口咬下去,顿时惊讶得“唔”了一声。轻松适口的嚼劲,略带着葱油碱味和椒香气,层层叠叠的微咸口感,竟似不用配菜,也能单成一顿饭一般!

  一边嚼,一边含含糊糊地问:“娘子娘子,这是个什么点心!也忒好吃了些!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潘小园故作神秘地笑笑。什么点心?不过任何一个学校食堂师傅都能做的……花卷而已嘛。

  现在她自己动手,才意识到,花卷由于要擀发面为细片,非得是筋度足够的雪花粉不可,若是茶合粉,便松散成不了片。因此这样一种现代司空见惯的主食,在北宋时期,却是十分超前的发明。白日里,她自己实验了三五次,牺牲了两三斤雪花粉,才琢磨出了最合适的配料和火候。

  潘小园自己也拿了一个花卷嚼着,心想除了葱油花卷,应该也能做成豆沙、枣泥、红糖之类的甜口。但摸不准宋代老百姓的口味,不妨以后再慢慢试验。

  武大还在追问这点心的名字。潘小园自然要杜撰一个高大上的名称:“这个嘛……唔,就叫……叫,银丝千层卷!是我以前在张大户家学过的……”

  言多必失,因此稍微解释两句,便即换了话题:“明天你做它拿去卖,肯定会有人愿意花钱。我白天已经蒸得一锅,端给四邻八家尝过了,问他们愿意花多少钱买。”

  潘金莲在紫石街风评不太好,本来和邻居们少有来往,但伸手不打笑脸人,白花花热腾腾的点心送上来,大家还都是客客气气的谢了。各位婆子媳妇对这种新点心赞不绝口,平均报价是六文半钱。考虑到花卷是给她们是免费吃的,因此心理上会稍微提高一下价位,以显便宜占得大。真正卖的时候,报价五文,应该会让人觉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