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基友总是半夜找我聊天_作者:白孤生(123)

2017-04-12 白孤生

  然而他并没有。

  陈肃没办法拒绝魏桐,他的眼里带着太多太多陈肃看不懂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却让魏桐整个人鲜活起来。当初出宫的时候,他还是一副淡漠冷静的模样,那是被皇宫打造出来的面孔,而这些在宫外的日子里,被一点一点磨去,直到玉石终于发出璀璨的光芒,露出圆润可爱的外表。

  他想起了离宫之时,背后那道一直默默注视的视线,是那样的炽热而隐忍。那位,定然也是知道,有些人,是永远都没办法被困住的。即使身上的光芒尽皆被隐去,默默无闻,却也没办法阻止被点点泄露出来的碎光吸引而来的人。

  不过这一次,魏桐跑到国之边界的北疆,并打算从军的时候,陈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的。北疆原本便靠近异国,参军更是何时何地都可能丧命疆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陈肃都不可能放任魏桐。魏桐退了一步,但是依旧留在了瑷珲城,顺便混了个不起眼的小吏当当。边境的事qíng很少,基本上除了军队的日常训练,民风彪悍,很多事qíng也出奇的简单。

  魏桐对陈肃偶尔的打量,其实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换做是他,的确也会好奇,这个人到底在做什么。打一枪换一pào,根本就没有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的打算。杭州,福州,到现在的瑷珲,他换了好几个。

  其实魏桐只是觉得,如果自己知道些什么却不去做些什么,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所以即使在杭州,福州的时候因此而出什么事qíng,也完全无所谓。能为这个进程推动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实在是太好了。

  假使耿jīng忠真的是真心投诚的话,那么三藩里就只剩下平西王吴三桂跟平南王尚可喜了。尚可喜本身还是比较忠于朝廷,尚之信才是朝廷担心的人物。对尚之信的注意,魏桐觉得完全不需要他去gān什么了。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事qíng,但是他也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重。多做一点是一点,剩下的听天命。

  而现在出现在瑷珲,却是因为魏桐自己的缘故了。

  与沙俄的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胜利的,但是魏桐现在已经搞出了这么多动静,他这只小翅膀会不会造成这么危害,他也记挂在心。虽然可能是无稽之谈,但是现在没事,去北疆走一趟也无所谓。他在历史中已经凑了那么多热闹,再走走也没什么gān系。至于杭州的事qíng,也有专人每隔三个月汇报一次,魏桐跟阿辰的信件来往也不少。

  不知不觉中,瑷珲竟成了魏桐待得最久的一个地方,直到了康熙十九年,耿jīng忠到了瑷珲,得知魏桐在这,硬生生把人挖到了军中做参军。

  康熙十五年,尚可喜被其子尚之信软禁,不久后去世。尚之信意料之中反了,耿jīng忠的军队在他挥君北上之际正好堵住了他的去势。吴三桂的军队则是guī缩到了贵州,呈现颓势。

  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病死,吴世璠成为反叛军的首领。十一月,尚之信被耿jīng忠的军队打败,尚之信被活捉送完京城等候发落。

  康熙十八年,朝廷大破贵阳,杀死竭力抵抗的吴世璠,失去的地盘被尽数回收,至此藩王作乱之事被彻底镇压。 魏桐在总督府留到了消息确认的那一天之后,才请辞离开。

  在拜见了范承谟之后,魏桐先是询问了耿jīng忠的qíng况。范承谟脸色严肃,话语稍硬:“皇上派来的使者已经到了福州,现在正在耿王府同靖南王洽谈,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靖南王的投诚了。”魏桐抿抿嘴,心下稍安,轻声说道:“王爷的心思变幻莫测,但是现在撤藩在际,皇上也容不得靖南王的反复无常,想必是有相应的对策,糙民在此处也没什么益处,今日前来,是打算请辞的。”看着范承谟公事公办的模样,魏桐不禁把心里的猜疑压了下去,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不能因为他遇到这样的事qíng,便用有色眼光看人。

  范承谟虽然赞赏魏桐的才华胆识,但也不会qiáng留,见魏桐去意已决,便gān脆地说道:“既然这样,我也不会qiáng留你,只是这封赏……”

  “大人见谅。”魏桐知道他想说什么,利落地打断他的话,“糙民的所作所为,请大人不必记挂在心,这微不足道,也请大人不需要提及糙民的姓名。”魏桐也是在同杭州知府等熟识之后,才知道他们当初在请罪折子中也提及到了他,魏桐当时的心qíng就是……难以言表的纠结。

  “魏桐,有人求财,有人求名,也有人求权。可是在你身上,我却看不出你到底寓意为何?你从小半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这个苗头,并通知了我。这证明你身边至少有一个绝顶高手,而你的的政治敏锐实在惊人,为何不进入官场?”范承谟在魏桐身上看到了一种冉冉上升的jīng神,真正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