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_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382)

  演罢之后,云雁回微笑抚掌。

  张山人点着头,“之前孔先生也演给我看过,但是再听一次,还是那么动听啊。”

  “这个……这样的表演形式,孔先生起了名儿吗?”云雁回问道。

  孔寄摇头,“尚未呢,其实我觉得……还需要雕琢。”这大概也是虽然他天资聪颖,但是师父却说需要五十岁才能名传天下的原因了,现在的曲子还有些生涩,孔寄心里也很想知道,难道云雁回捧人功夫那么厉害,连七分货色,也能捧成十二分吗?

  谁知,云雁回却语出惊人。

  “你这套曲子用了好些宫调,又是主要用琵琶伴奏,叫诸宫调,或是叫弹词,都不错。”云雁回说到这里时,孔寄和张山人就已经很认同了,觉得十分贴切,然而他接下来的话,才惊人呢,“而且我也觉得,你这弹词需要再雕琢改进!”

  孔寄呆了一瞬,他打听得清清楚楚,张山人也说过,云雁回虽然很知道怎样琢磨舞台,但是,对表演是不通的,有时候听慢点的曲子甚至会睡着。

  现在,他却要对弹词——这就用上这名字了——的技巧提出意见?

  ……

  为何不能呢?

  云雁回与孔寄谈了几句本子后,就确认这是诸宫调的原始形态了。

  诸宫调又称作弹词,汲取各种曲艺之jīng华而成,以唱为主,以白为辅,以曲子表演长篇故事,后来虽然没落了,但是它上承唐宋诗文,下启南北戏曲,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开辟了道路。

  元杂剧,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诸宫调的成功之处。

  戏曲戏曲,之所以是戏曲,就是因为它们以“曲”来演“戏”,而这正是诸宫调的创新,将音乐引入了故事,结合二者,为戏曲的诞生铺垫好基础。

  云雁回算是明白了,孔寄算出来的他这个贵人,虽说能捧人,然而也不能把二十岁的孔寄捧出五十岁的艺术成就啊。

  他的用处,是在于他见过现代那些成熟的戏剧艺术,京剧,昆曲,越剧,huáng梅戏……

  如果说有人能给孔寄一些启发,让他提早完善甚至提高自己的诸宫调表演艺术,那个人肯定是云雁回。

  从诞生起就辉煌了很多年的戏曲提前出现在百花齐放的北宋民间舞台?云雁回觉得自己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场景!

  云雁回站了起来,笃定地道:“首先,建议你去看一下我们大相国寺的俗讲,这边的俗讲和你看过的说话可能不太一样——你要让观众融入你的故事,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再看看杂戏的表演方式,将其也融入进来吧。”

  “……”孔寄只觉得好像有道雷劈中了自己的天灵盖,在他脑袋里劈出了一个新世界来,叫他一时间哑然失声。

  内行看门道,云雁回短短几句话,尚未说得很细,孔寄已然想着,不要说十二分了,他觉得自己能奔着一百二十分去了!

  第171章 百戏之祖

  孔寄创造出形式, 收集很多乐曲和故事,让它们能够随机组合在一起,换发出新的活力。

  而云雁回的主意,又给了这种诸宫调无限的可能与发展。

  孔寄想出了以曲演戏的形式,使诸宫调出现于世。

  而云雁回提出从杂剧中吸收到分角色扮演、加入更多舞台动作的表演方式, 则让诸宫调更往前迈了一大步, 俨然已成戏曲的雏形, 具备了其与之后的元杂剧最大的差别。

  ——元杂剧和诸宫调最大的差别,不就是元杂剧是分角色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俱全,而诸宫调则是一个人从头唱到尾。

  相比之下,当然是前者更能吸引观众, 让他们进入故事。

  纵然只是一个念头,孔寄已经由此想到了很多。

  张山人同样。

  以他们对市井艺术的了解,顿时就认定了,大有作为。

  孔寄十分兴奋, 他能感觉到自己将融汇创造出一种新的顶尖艺术, 恨不得对着云雁回纳头就拜, 话都快讲不清楚了。

  云雁回对孔寄说:“先生,你只管好好创作吧,我会为你单租一个院子,招些人来给你排演。不日业成,便可一夜成名了。”

  孔寄没想到云雁回还要资助他,这真是坐实了“命中贵人”的身份啊,叫他激动难以自持,握着云雁回的手感动地说:“大,大恩不言谢,孔某日后但听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