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_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681)

  商铺中也有许多仿制的,云雁回甚至还看到卖《东京日报》的了,这属于纪念品,仔细一看内容竟然还是他当年看到过的,虽然是不同期数的新闻集合,但的确都是《东京日报》上头刊登过的,大概是从古书中摘取下来。

  至于演出,他们白日在街上看到的,只能说有点意思。有一部分还原得较为真实,但还是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错误。

  游客们夸奖做得还原,可是由云雁回和赵允初这两个在宋代生活过的人来看,还是有颇多缺陷,看个开心罢了。

  到了晚上,汴戏《望qíng鱼》的演出,才叫两人有些吃惊。

  那舞台,竟然完美复原了当年蒲关泽的大舞台,只是扩大了许多,加上了现代的灯光、道具,更为先进。恍惚之间,就像回到了蒲关泽一样。

  待演员上台表演,云雁回又发现,虽说唱腔、身段有了些改进,可是台词一字不差,其jīng髓□□也宛若当初。

  汴戏传承千年,不曾断绝。古时景象、风俗到如今无法完美复原,但是戏曲则是靠一代代人手口相传,故此与当年所差无几。

  看了这一场演出,云雁回便觉得此行不虚。赵允初也许感觉不到,可云雁回曾今身处这个时代,感触更多。

  .

  从开封回去之后,云雁回开始回单位上班,而赵允初则留在家里,暂时继续学习现代知识。

  云雁回的工作繁忙,三五不时就要出差,有时候一个电话打过来,即便半夜也要出去跑新闻。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比在宋时还要过分。

  只是现在有手机、电脑,联络起来方便。可这也不等于真人啊,更别提云雁回即便在家,还时不时熬夜写稿子。

  赵允初夜夜独守空闺,渐生委屈。又因为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不是他们赵家的天下了,怎能随xing而为,上次在网上看到一句“你也配姓赵”还迷糊了半天呢,所以也不敢打扰云雁回工作。

  云雁回敏锐,发觉赵允初有qíng绪,多少知道为什么,自己深刻反省了一下后,决定去辞职。

  这倒不完全是为了赵允初,而是云雁回仔细思考了一下,别人看来他只是住了几天院,但实际上,他在大宋待了几十年,经历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他,不是说不适合再做记者了,可的确能去做更有意义、现在的自己更想做的事。

  云雁回提了辞职,只说是上次之后,身体就有些不好,领导提出把他调到清闲岗位也无果,再三确认是不是跳槽之后,无法勉qiáng,只好放人。

  云雁回自己辞了职,反而又给赵允初找起工作来。他看赵允初把时代了解得差不多,自己都能独自上街之后,就找认识的朋友,把他塞去做古董鉴定。

  赵允初文凭都是设计方面的,跨行跑去做鉴定,一开始还颇受歧视。结果后来,云雁回拜托的朋友都惊了,跑来问他从哪里挖来的宝。

  赵允初主要鉴定宋及以前的朝代的古董,也许他不懂现代的鉴定专业,可是他自有底蕴,能够从文化历史逻辑上进行鉴定,辨别正确率相当不错,主要是过程中展现的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人吃惊。

  而且据说他很气人,一些身价巨高的东西在他口中,这里也不行,那里不够好,好像不是在鉴定古董,而是在市场上挑脸盆一样……

  那些人不知道,他鉴定的古董,搁一千年前,想上他们老赵家做个洗脸盆还不一定够资格呢。

  等积累了一段时间经验,学习现代的鉴定方式之后,有一定认识之后,赵允初更是gān脆自己收古董,再转手卖,鲜有走眼,收益可观。

  至于云雁回,他竟是从特忙变成了“特清闲”,索xing在家筹备起了写小说。

  开封之旅让云雁回觉得,也许他可以把一些真正的历史细节,呈现在大家面前。思考再三后,他没有选择写论文,而是准备在网络上发表小说。

  赵允初知道云雁回要写之后,也上网找了一些这个时代的小说了解,还给云雁回出主意来着:“你可以叫《回到宋朝当王爷》,结合我们两个的经历。”

  云雁回:“……”

  然而琢磨了一下后,云雁回还真就顺着赵允初,用这做了文名。

  小说发表之后,因为更新稳定,内容又细腻,“考据”翔实,人气蹭蹭往上涨。很多人都惊讶云雁回的更新速度,那个内容质量,能够日更九千字,简直就是业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