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英台大大带我飞_作者:林知(9)

2017-03-06 林知

  周士章看看纸上抄写的字迹,横不平、竖不直,只勉qiáng称得上整齐。想起马太守信上说的,这孩子大病初愈,他也就算他过了。只是叮嘱了一句,要勤练字,便对门外喊:“阿成。”
  阿成正是之前替马文才几人通报领路的年轻人,听见周先生叫立刻走进来。
  “阿成是我家下人,在书院里若有什么大小杂事都可找他。”周士章指着阿成道。
  阿成也给马文才见了礼。
  “文才,你这便跟阿成去,他会给你安排房间。你也记得学院里的规矩,今明两日打扫休整,后日起跟着其他同窗一道进学。”
  马文才再次谢过,跟着阿成退出了屋子。门外三七和六曲听得到他们说话,也挑起行李跟上。三七凑近了小声道:“公子真是了不起,叫周老先生收作学生。”
  阿成听见,轻嗤道:“周先生这是博施济众,凡是真心来书院求学的,只要人品无大问题,周先生没有拒绝的。”
  三七讷讷地合上嘴。
  马文才对他安抚一笑,顺着阿成的话捧了几句,说得他笑开颜,连带着介绍这书院都详细了几分。
  周老先生见他们所在的是东跨院,名为“毓秀院”,住的是书院里教书的先生们。有些客居书院的文人也住在这。与之相对的西跨院里则是平日先生们讲课、学生们读书的地方,名为“正谊院”。
  此时还未到午时,学生们多在正谊院内听讲,阿成便只让马文才站在院门外看了一眼。
  马文才进书院第二道门时见到的“明道堂”是书院最大的讲堂,平时用得少一些,整个书院一百多号学生都能坐下,所以每到需要众人集中的时候才会用到。例如,每逢二、五、八日,周先生会在明道堂讲大课,届时书院所有学生都可来听。
  明道堂北延伸出一条路,远远地连着大成殿,那是祭祀孔子之处。而这条路两侧,依着山势建了大大小小的院落和成排的房屋,是学生们住的地方。左右两边各开一个方形的门dòng,东侧的挂着“居仁”,西侧的挂着“由义”。
  院落和普通厢房条件不同,费用自然也相差不少。马文才不多考虑,直接请阿成找一套空着的院落。
  阿成略一思索,领着他们走入居仁园。门后小路四通八达,他们向东走了一段,又转向南,一座小巧的院落出现在右手边。
  ******
  会稽郡,会稽县,梁家庄。
  在马文才进入书院时,梁家庄里有一户人家亦说起儿子读书的问题。
  梁山伯过了年已是十八岁,再有两年就该行冠礼了。他家中条件不太宽裕,往日一直跟着庄子里的一个老先生念书。但那老先生学问也不深,除了教教他识字、背书外,再讲不出什么。梁山伯早已想外出求学,只是放不下父母。若是他离了家,家中诸事便全落在二老身上,他不愿如此自私不孝。
  没想到,过了年,梁山伯的父亲梁秋圃却主动提出让他出去读书。
  这事是那教梁山伯的老先生先说起的。他自问已教不了梁山伯,却又可惜这个孩子,便建议梁秋圃送他去别的地方深造。
  梁秋圃家中只有这一个孩子,他也知道梁山伯喜欢读书。他和妻子高氏商量了一宿,决定让他去。虽然以他们这条件,梁山伯做不得官,但也可以给别人家做先生,日子也能过得舒服。
  梁山伯高兴之余更是感动,与父母说好,待他帮家中事务安顿好便出发。
  ******
  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村。
  “英台,你可想好了,果真不去国子学?”祝公远盯着小儿子,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真实想法。
  “是的,父亲,儿已思考清楚。”祝英台略有些ròu呼呼的脸上挂着浅笑,显得有些孩子气。“自从我们祝家南迁,与南方士族间已势同水火,儿不愿再添上一支柴。长兄和二兄也说过,国子学里无人向学,不过是各家子弟胡乱混两年挂个名头罢了。以儿之浅见,不论北方或南方士族都显现盛极而衰的征兆,儿愿意替祝家结识些寒门学子,一是网罗些人才,二也是多准备条路子以备不时之需。望阿父准许。”
  “好,好,好!”祝公远欣慰大笑,“我儿有这份心思,为父岂有不应的道理。那之后适宜我便全部放手,jiāo由你自己一人去办了,需要什么人手只管来寻我。”
  “谢阿父,阿父只管放心!”祝英台勾起嘴角,自信满满,将父亲送出房间。之后,他便立刻着手安排人打听消息。

  第5章 书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