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权奸复国的可行性报告_作者:生煎包大战小笼包(230)


  “……又或者,是我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了……”慕容复却见不得苏轼这般为难,他认识了苏轼两辈子,自认世上无人能比他更了解对方。苏轼的本xing便是这样光明磊落,难得的是纵然他受尽磨难亦不曾改变本xing。而一直以来,慕容复所欣赏的便是这样一个能坚守本xing的苏轼。如今要苏轼为了权势用权谋手段,未免qiáng人所难,又有叶公好龙之嫌。想到这,慕容复不由哑然失笑,又出言安慰他道:“老师莫急,让我再想想、让我再想想……”说着,他摆摆手,自行走了出去。
  苏轼望着学生远去的背景不禁不知所措地半抬起手臂,他想挽留,可又不知自己究竟能说些什么,只得徒劳地叹了口气。
  却是王语嫣冷眼旁观,忽而幽幽道:“纵使早知师公的为人,可朝局至此,表哥也难免期望有人能帮他一把啊……”
  元祐四年五月,蔡确被贬为左中散大夫、分司南京。然而朔党上下皆对这处置极为不满,又纷纷上疏太皇太后要求重惩。苏轼、苏辙、范纯仁、王存等极力反对,可太皇太后最终却仍是被吕大防和刘挚说服,将蔡确再贬为英州别驾,安置新州。除此之外,于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张商英等人也因此案再度重贬,而在朝的新党中人李德刍、蒲宗孟等也被降官贬斥。自此,朝堂上已是朔党一党独大呼风唤雨。
  在以车盖亭一案投石问路查明异己后,朔党又将斗争的矛头又转向了在车盖亭诗案中有“突出”表现的蜀党。元祐四年八月,朔党中坚分子、谏议大夫王觌上疏朝廷,弹劾尚书右丞胡宗愈贪赃枉法,并与苏轼结党自重排除异己。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要当个正直敢言的好官真难啊!
  慕容:当环境容不下这种好官的时候,好官首先要做的不是跑,是打造环境啊老师!

  86、混战(二)

  胡宗愈,字完夫,常州晋陵人,比苏轼年长七岁的他是苏轼的好基友。在原先的历史上,王觌这份弹劾奏章本该在元祐三年五月,既胡宗愈被提拔为尚书右丞以后即刻上呈太皇太后。然而那时正逢淑寿公主病势转危,不久便过世了。淑寿公主过世未满一个月,太皇太后的小儿子荆王赵頵又死了。皇家接连死人气氛正压抑,大伙都知道不该在这个时候有不和谐的声音冒出来触霉头。到了元祐四年,车盖亭诗案又先抢了风头,是以这封弹劾竟是拖到了元祐四年八月方才上呈。
  此时胡宗愈已走马上任一年有余,工作兢兢业业与苏轼合作无间。有偶像为胡宗愈背书,太皇太后对胡宗愈也极为赏识。接到王觌的弹劾奏章,太皇太后即刻大怒,表示王觌身为谏议大夫非但不能为国分忧反而无故构陷朝廷大臣,应革除职务贬官外放。
  王觌是朔党的前锋gān将,难得的文辞犀利,元祐初擢升右正言后一连上疏数十份弹劾以章惇、蔡确、韩缜等为首的新党人员,最终使太皇太后将这些人一一贬谪。如此人才,朔党岂能坐视其外放远离政治中心?吕大防当即将太皇太后的指示拦截了下来,暗示知制浩暂且不要起糙诏书,由他请动吕公著又带上刘挚先去劝谏太皇太后。
  胡宗愈行得正坐得直,本人又极有才gān,吕大防所谓的劝谏其实也不过是希望能保住王觌的官位,至于将胡宗愈拉下马换上朔党的自己人却是痴心妄想了。吕公著向来老辣,与吕大防是同一看法。唯有刘挚缺乏政斗经验,犹在御前诋毁胡宗愈,惹来太皇太后的怒斥。
  这三人与太皇太后的一番谈话传到崇政殿,小皇帝不由一声嗤笑,冷嘲地道:“刘挚身为尚书左丞这般容不得同僚,心胸狭隘行事刻毒,当真可怕啊!”
  慕容复一样不喜刘挚,只是听到小皇帝言语中的yīn损怨毒之意,他却忍不住皱了皱眉,许久才答:“刘大人素有大志。”
  小皇帝闻言只把眉一挑,嘲弄地道:“莫非刘挚也想尝尝这官居一品宰执天下的滋味?依朕看,他还差了些呢!”
  殿上侍奉的内侍宫女闻言即刻连大气也不敢喘上一口,这便是所谓的“金口玉言”。有小皇帝这一句评语,纵使将来刘挚如何呕心沥血使尽解数也休想官至宰相。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如今仍是太皇太后的一言堂,小皇帝只是个摆设。
  这一句,慕容复同样不知如何回应。好在小皇帝也不需要他回应,他低头继续翻阅太皇太后着人送来的政务记录。见吕大防对太皇太后坦然言道:之所以弹劾胡宗愈乃因他与大部分朝臣的意见不合,小皇帝登时拍案大笑,欢快地道:“先前人人皆道吕微仲为人老实,朕还不信。原来当真如此,能将党同伐异的话说得这般坦白,他若不是老实人,还有谁是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