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瑚不归_作者:文姝(156)

2016-12-29 文姝 红楼

  “小吏?”赵侍读脸色十分难看。

  翰林院不只有翰林老爷们,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官职不大,大多在九品从九品,却在每个官僚机构中都必不可少。

  给皇帝献策,为皇帝写诏书,这等既需才华又能在皇帝面前露脸自然是翰林官老爷的活,可是抄写文书、归案入档,却是这些小吏在做。

  赵侍读jiāo给贾瑚的“重任”,其实是小吏的工作,不但占用了贾瑚的时间,还嘲讽他也就能做做这种事罢了。

  而贾瑚本可以直接将赵侍读给的任务直接推给小吏,不过他抄了这许久的文书,为的就是看这一刻赵侍读得知真相的脸色。

  哈哈哈,贾瑚心里十分慡快。

  他笑意盈盈的说:“是啊,这里的小吏很好说话,我许诺了一本书一两银子,他们都争着选书目呢!”又扬了扬一张纸,诚恳的说,“姑父给我的书单,本以为要抄上一个月,没想到一天就搞定了。还要多谢赵侍读,不然,我还真没想到这个方法。”

  “这样一来,也许不用三年,我在翰林院就无书可抄了!”又下了最后一剂猛药,“赵侍读难道没想过吗?哦,对了,赵侍读家里可舍不得花这个钱,想必在翰林院多呆几年,光靠自己也能抄完了!”

  这下赵侍读的脸色不止是难看,更是五颜六色了!

  贾瑚这番话戳中了他的两个痛点。

  一是家里穷,因此赵侍读一直看不惯大少爷贾瑚;二是没门路去六部。

  翰林院是清贵,“非翰林不入内阁”,可是入内阁也得先去六部,gān出点实事来啊,总呆在翰林院是什么回事?顶了天也不过是正五品!

  赵侍读是上上上上届的探花,一开始的起点就是编修,三年升半级,乍一看,每年考核都有升迁,也算官运亨通。可是看看和他同届的状元,人家已经是工部侍郎;再看看同届的榜眼,也是地方上的大员。更有比他小一届的探花,五年前刚升了兰台寺大夫,前年又被圣上派去扬州做巡盐御史。

  咦,这个探花有点耳熟?没错,比赵侍读小一届的探花,姓林名海,字如海,正是贾瑚的姑父。

  赵侍读:我不服!

  同是探花,赵侍读还比林海在官场上多沉浮了三年,凭啥人家简在帝心,调回京来妥妥的三品以上,而自己熬到现在还是个正六品?更过分的是,贾瑚身为国公世子,本来啥也不用gān,就有爵位从天上掉下来,还跟他们这些寒门士子抢上进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五个字:羡慕嫉妒恨。这五个字完美的总结了赵侍读的心理历程。

  他也不想想,□□起事的时候,贾瑚、林如海的祖先在gān什么,他的祖先又在gān什么。先祖荣耀,福泽后代,再公平不过的事。有本事,自己也去为后代打拼,给子孙创造一个躺在祖先功德簿上享受富贵融化的机会啊!

  面对贾瑚的冷嘲热讽,赵侍读的脸色堪比猪肝色,他悲愤的说:“银钱开路,权势压人,这世上还有没有公道了!”

  贾瑚脸色一冷,眼光摄人,咄咄bī人的问道:“赵侍读慎言!”

  赵侍读反而更来劲了,哭道:“苍天何其不公!”

  翰林院其他人已经注意到这里了。大家都是斯文人,即使内心恨不得生吃其ròu喝其血,面上也是一派和气,何曾有像泼妇骂街甚至嚎啕大哭的时候?

  一开始大家深觉嚎啕大哭的赵侍读丢脸,丢尽了翰林院一众读书人的斯文脸面。只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大家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赵侍读哭的实在凄惨,站都站不稳;反观贾瑚没事人一样坐在椅子上,甚至摆出一副看猴戏的模样,就差没架起二郎腿了。两者对比鲜明,旁观者不由对赵侍读心生同qíng。更兼赵侍读口中只说“欺人太甚”,联想两者的家世,众人自然偏向赵侍读。

  “那是荣国公世子吧?啧啧,勋贵子弟的脾气就是大。要耍爵爷的威风,何必入我翰林院?真是玷污了翰林院清贵的名声,脏了翰林院的地界!”

  ☆、第72章 丨丨文丨学丨城,

  这一番话更是挑起了文人、勋贵之间积怨已久的矛盾,让众人的qíng绪达到高峰。

  贾瑚眯眼看去,认出说这话的人,正是一直跟在赵侍读身后的何修纂。何修纂官职和贾瑚平级,看起来就是一副畏畏缩缩,老实好欺负的样子。赵侍读和贾瑚jiāo锋的时候,他就gān站在一旁缩着脑袋不吭声。赵侍读对此十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