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瑚不归_作者:文姝(22)

2016-12-29 文姝 红楼

  贾瑚一点就通,贾代善暗自高兴,觉得这孩子有悟xing。接下来的几天,在读书时,贾瑚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也引起了贾代善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章、诗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他们管“断句”叫“句读”。

  某日,贾瑚新学了一首诗。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yù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瑚想起从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件趣事,问道:“祖父,为什么一定是这样的句读(即断句)呢?”

  贾代善示意他继续。

  贾瑚根据模糊的记忆,说:“我想,它也可以这么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yù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代善失笑。他问:“每句都押韵吗?”

  “不严格押韵。――可是它是词的形式。”

  “的确,这样的诗用词的格式来句读,也别有一般风趣。但是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写的,那个时候词还没有被文人认可,一直到宋,才是词人独领风骚的时候。现在虽然说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科举考核的时候也只要求写诗。如果说,对于治国经纶,诗词都是小道,那么词曲更是小道中的小道了,这样的句读呢,有意思是有意思,也可借此与朋友在谈笑间取乐,却难登大雅之堂。”

  “那么,难道就没有人读错吗?”

  贾代善很奇怪,“什么会有人读错呢?大家都是这样读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先生没教过这首诗,熟读唐诗的人,也可以看出它押的韵,进而明白句读啊。”

  “那要是像我这样的蒙童,认得几个字,却没有先生教,不知道句读,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连读书人都不算上,何须为此费心呢?”

  “天下人都想读书,难道解决他们读书的困难不值得费心吗?”

  贾瑚口气大得很,贾代善却不相信句读存在什么困难。

  “哪里就到这地步了!不明句读,难道不会请教先生吗?若是请不起先生,又何必花钱去买看不懂、不会读的书籍?”

  贾瑚无语,qiáng说道:“要是能推行标点符号,那些即使不知道句读的人,不也可以看书吗?这难道不是件好事?”

  贾代善好奇地问:“什么是标点符号?”

  贾瑚就粗略地说用此来明句读的功能,只是提出这么一个概念,现代的标点符号,却是没有说出来的。

  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贾代善才说,“也许有用,却没必要。读书人读书靠句中的意思就能断句,标点符号是多此一举。”

  贾瑚很沮丧,前辈们推广标点符号明明很成功啊,怎么到他这里就行不通了?

  见自己看好的孙子失落地低着头,贾代善安慰他说:“瑚儿,你这年纪,能想出这样与人方便的法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你可不要深入琢磨,因此玩物丧志,误了读书的大事。”

  “是。”贾瑚闷声说道。

  过了没几天,贾瑚才想到,好像前辈们举得都是“标点符号利于明晰文意”的大旗,而且举得是一个没有标点符号,很容易引起歧义的例子啊。肿么到我这里就变成了“多此一举”了?

  一定是我举得例子不对!贾瑚泪奔。

  不过,他还没有学到论语呢。这件事贾瑚也就埋在了心里,一直到今天。

  贾瑚的手指在一排《论语》的各种版本上流连,琢磨着要不要告诉祖父自己提前看了论语。不过祖父要是误会自己是为了佐证“标点符号论”就不美妙了。贾瑚遗憾地想,看来这件事还是等自己长大了,再不经意地提起更好。

  没忘记正事,贾瑚找到放着史书的地方,一本本地翻过去。

  贾瑚的视线最终定格在手中这本《开国记事》,上面记载了本朝开国始末的一些大事。贾瑚发现,历史在元后拐了弯。本来是朱元璋坐拥天下,国号明,这里朱元璋只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将领,登上帝位的另有其人,国号也变成了周。

  看来这里是周取代了朱家明朝。

  “大周自开国到现在,已有七十载,周成祖开国,天下未定,传位于周英宗,一直到周英宗的晚年,天下初步太平,封四王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