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皇子闻听此言,少不得躬身道谢,拜别过太子殿下与诸位皇子,这才同十二皇子返回后宫。七皇子见状,也只得告辞了。
唯有陈珪同太子殿下一道儿回了东宫。君臣之间行过大礼,各自落座,太子殿下命人献茶。这才笑问江南之事究竟如何。
陈珪眼见外书房内并无外人,便也不再推脱,登时毫不遮掩的禀明经过。
话说陈珪身负太子殿下的器重和庇佑,又有锦衣军统领赵弼和为其背书,更因其八面玲珑善于游说人心之故,刚刚抵达江南不久,便于酒戏倾谈之下博得了两江官员的信任和亲近。再不复远在长安时的喊打喊杀。
既解了自己万人咒骂的困境,陈珪接下来便开始游说甄应嘉等几位江南大员,央其出面向两江官员拉拢作保,不但打消了两江官员对于太子殿下壮士断腕的怨怼之qíng,更是把自己美言成了仗义执言,且又心系众臣,所以自告奋勇下江南,替众人善后弥补的好人儿。
这厢陈珪打着奉太子私命替众人善后的名义安抚游说两江官员,那厢六皇子则秉持着铁面无私的公正严明,以朝廷钦差之名严查贪墨诸事,两个人一个□□脸儿,一个唱白脸儿,配合的倒是颇为默契。就这么拿捏住了两江官员,顺风顺水的办好了赈济灾民的差事。
且叫江南百姓对永嘉帝感恩戴德,两江官员对太子殿下再无嫌隙。
☆、第八十七章
太子殿下对陈珪的这一趟差事非常满意。他没想到陈珪竟然能真的保下江南官场大半势力——原本他都已经做好了壮士断腕的准备,还以为这次至少得失了大半羽翼的。却没想到陈珪口内说的严重,真正到了办差的时候,却回旋的如此漂亮。
陈珪耳内听着太子殿下接连不断的称赞之语,笑言道:“其实微臣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倒并不是微臣有本事有能力,原因不过是四个字——”
“哦?”太子殿下闻言,饶有兴味的问道:“愿闻其详。”
陈珪便笑道:“不过是顺应圣心罢了。”
“顺应圣心,”太子殿下顺着陈珪的话念叨几遍,若有所思的笑道:“此言何解?”
陈珪见问,口内笑言道:“太子殿下已是心如明镜,又何必考校微臣。”
陈珪顿了顿,继续说道:“圣人少年登基,英名一世,如今天命之年,自然是更加的爱惜羽毛。这两江官场之事,说穿了也不过是吏治不清,官官相护,贪墨勾结,此事既关系到民生国本,却也关系到陛下的清名……”
“……因两江官场多为太子门下,所以圣人之前考虑到的则是殿下羽翼渐丰,而这些羽翼相互勾连,欺上瞒下,让圣人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圣人才会震怒非常。如今太子殿下表明了壮士断腕之心,虽然大失羽翼,却也是安了陛下的圣心。陛下的圣心既安,自然就会考虑到自己的一世清名……”
陈珪说到这里,意味深长的叹息一声,目光灼灼的看着太子殿下说道:“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句话……圣人已经老了……”
最后一句话说出口的时候,声音轻的已经细不可闻。然而听在太子殿下的耳中,却如晨钟暮鼓一般,登时撞击在心上。
太子殿下虎目威严的凝视着陈珪半晌,方才云淡风轻的笑道:“从前只以为陈卿有实gān之才。并不曾想到陈卿也有谋士之略。真叫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陈珪闻言,向太子殿下深鞠一躬,口内则道:“微臣原鞠躬尽瘁,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
太子殿下看了陈珪一会儿,方才笑言起身,亲自上前扶起陈珪,君臣二人又谈笑了几句。太子殿下因向陈珪询问他对六皇子的评价。
陈珪闻言,不由得满面肃然,正色说道:“六皇子殿下铁面无私,忠肝赤胆,谋国不谋身,实乃国之gān才。”
“哦?”太子殿下不觉动容道:“陈卿对六弟评价如此之高?”
陈珪便说道:“殿下不知,此番下江南赈灾查案,若不是六皇子殿下甘愿办黑脸与臣相互配合,请恕臣言语冒撞——只怕有殿下之亲笔书信当面,那些个老油子似的贪官污吏们必也然不会如此轻易的听从我等所言。这件事qíng也不会这么容易的办妥当了。因此……微臣不得不佩服六皇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