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剑[综+剑三]_作者:百里冰烟(78)

  再者安禄山起兵谋反,打的就是清君侧,杀jian相的号召。这些与谣言结合一起,无论是百官还是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都将战乱的责任指向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安禄山称帝的消息传到长安次日,就有谏官撞死大明宫,请诛jian相妖妃。

  不管外面纷纷扰扰,此刻,建宁王李倓却坐在自己的书房,正看着一本唐史发呆。唐史——

  是的,如今不过是他祖父在朝,李倓却得到了一本记录了大唐整个王朝的史书。

  建宁王也不知道这本书是被什么人送来的,但是当建宁王得到这本书之后,已经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鱼朝恩还有那些奉命监军的宦官之死不是外面猜测的杨国忠也不是安禄山gān的。

  只怕是送书给他的人,才是刺杀鱼朝恩等宦官的人。因为知道鱼朝恩这些宦官会诬害忠良,所以提前一步将将他们悉数刺杀。

  李倓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一本唐史反反复复翻阅了三遍,终于做出了决定。

  建宁王李倓本就不是坐以待毙的人,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当年南诏旧事。如今,他既然知道未来之事,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

  天宝十五年一月中旬,皇帝下令哥舒翰接任潼关主帅,镇守潼关。潼关守军过二十万,但因主帅哥舒翰风疾不愈。除高仙芝、封常清少数将领治军较严,天策府纪律严明外,占据多数的守军却纪律松弛,呈现一派散沙之状。

  李承恩和燕忘qíng等人都知道如此下去,潼关失守不远亦。奈何他们没有兵权,加之守军内派系林立。不说有杨国忠的神策军纪涣散,颐指气使却很厉害。又有安禄山cha进来的内jian挑拨离间,左右逢源。

  若非安禄山刚刚称帝,忙着分封百官,没有急着攻打潼关,潼关都能立时乱了。

  天宝十五年二月长安民愤沸腾,宫中发生哗变,禁卫军首领陈玄礼请诛杨氏兄妹以平民愤。高力士也劝说皇帝诛杀杨贵妃、杨国忠以安军心。

  皇帝初时不舍,奈何高力士将民间谣言相告。皇帝无奈下令,高力士于华清池亲自溢死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建宁王李倓率领建宁铁卫亲自查抄杨国忠。诛杀杨氏党羽无数,趁机bī宫,拥立其父太子李亨登基,帝逊位。

  太子登基改元至德,是为至德元年。新帝登基次日,建宁王李倓领新帝圣旨,率领建宁铁卫赶赴潼关,接任主帅之位。

  李承恩在潼关得到消息,不由心中戚然。不过燕忘qíng却没什么感觉,他们苍云军效忠的是大唐,不是哪位皇帝。自太上皇给他们战死的薛统领扣上战不利的罪名,苍云就对太上皇没有半分qíng谊了。

  且自大唐开国以来,正常登基的皇帝实在不多见。就是太宗皇帝也是发动玄武门政变,bī得高祖逊位。更不说武则天数次废立儿子,最后自己也是被太上皇和太平公主bī着逊位的。

  如今太子与建宁王bī着太上皇逊位,将士们也不会觉得不安。反而希望新帝能够带着他们战胜安史反贼。实在是这些年太上皇宠信杨贵妃,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让将士和百姓都寒心了。

  建宁铁卫离开长安,新帝皇后张良娣竟然病了。新帝广纳太医为皇后诊治,始终无人能够诊出皇后所患何疾病。值此多事之秋,李辅国等宦官神秘死亡,也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长安前往潼关的路上,十多人策马狂奔,领头之人却是唐无乐和叶明悦。自安史之乱起,唐无乐没有投身战场,却受命少门主,率领逆斩堂专挑那些企图给前线将士找茬的宦官jian臣下手。

  说起来建宁王李倓,因为南诏旧事,各派弟子并不喜欢。可是如今大唐正逢多事之秋,太宗子孙继位对于朝政稳定是最有利的。矮子里面拔将军,建宁王李倓相较于其他人倒是不失有志向有能力的。

  所以,几位知道唐史一书的掌门秘密商议之后,决定将唐史送到建宁王手上。若是建宁王有本事,他们武林中人倒是不需cha手朝廷,只要一心支援唐军抗击反贼便可。

  唐无乐率领逆斩堂jīng英隐匿长安城中,看着建宁王拥立李亨登基,血洗了朝堂,又悄无声息的解决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终于放心赶赴潼关。

  只有后方稳固,前方将士才能放手与反贼厮杀。

  哥舒翰本就疾病缠身,如今有建宁王接替是最好不过了。

  建宁王一到潼关,奉圣旨整顿军备。迅速捉捕了火拨归仁等勾结安禄山的将领杀jī儆猴,立下君威。恢复了苍云编制,因为苍云与天策府损员严重,令李承恩和燕忘qíng从神策军挑选壮卒补充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