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阡陌_作者:秋丨阑珊(147)


  其中一名邓姓的幕僚满心忧虑:“海外无主之地?这消息,是否可信?”
  不是他多想,而是这种说法,实在是与他们从小到大的认知很不相附啊。
  自古以来,都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从海国公口中所说的认知里,却让他们怀疑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
  忠顺亲王却道:“这些话,若是出自他人之口,本王定然是不会信的,但是海国公么?他对海外之事,所知的比我们这些一直困在京城的人多得多,他的话,本王能信他八成!再说,当年海国公组建船队出海贸易时,本王也入股了,并且派了心腹之人随船出海,海国公所言,错不了。”
  更何况,比起终生困在京城这么个地方,哪里也去不了,为了打消龙椅上的那位的猜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才能,或许到海外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会更加的适合他!
  想想吧,假如他带着亲卫,征战海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同时,还能为大晋开疆拓土,将来在史书上,定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想越激动,忠顺王的脑海里已经被自己打下江山,拥有自己的王国的情景占据了。
  忽尔,他想到一个问题,依照大晋人的思维,对“第一”都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每每有人第一次(个)做出一件利国利民之事,皇帝都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史书上也会特特的着重笔墨描写该件事,或者人。
  而且,那海国公可是说了,无主之地有限,先到先得……
  想到这里,中顺亲王便再也坐不住了,“邓先生,安先生,你们二位负责处理此事,本王要做第一个取得属于本王的封地!”
  一时间,忠顺亲王府忙碌了起来,时刻准备出海争夺封地。
  如忠顺王府里发生的情形,在其他各家王府里都有出现,有相信的,更多的却是不相信的。
  有那行动力强的,或是脑回路一忠顺王差不多的,都和忠顺王想到一处去了,二话不说,全都和忠顺亲王一样,时刻准备着去征服海外疆土。
  王爵的封国,就像是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似的,吊在了各位亲王们的面前,随着第一波徒家亲王们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亲王们相信了,海国公所说的,海外有仙岛,还是无主之地的说法。
  于是,愿意走出去的徒家亲王们就更多了。
  而,在这场走出去的运动中,人口的迁移也在第一时间随着展开。
  恰在这个时候,随着大晋与海外各国的交流深入,再加上林陌这位激发了前世记忆的小蝴蝶,大晋的资本主义萌芽加快了脚步,那些失地的百姓越来越多,封建大地主们,也向着工厂主的身份转换着。
  除了一些成功的转为工人阶层的人外,还有很多人,成了失业的人,别说养家糊口了,连自己都要养不起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提早预料到了,再不处理,怕是会形成一场民、变,心中无比的忧虑。
  正好在这个时候,当今给那些叔伯兄弟们的海外大饼画出来了,征战海外,最缺的就是人了,这场还未成形的民、变,还没开始呢,就这么被压下去了。
  至于将来又会如何,暂时还不在当今的议程上,那是他之后的继任者应该烦恼的事情了,已经与他无关了。
  因为这道圣旨,当今和林陌赚了个盆满钵满。
  要出海,首先要有几艘性能最好的船,若是还要在海外打下一片天地,那么,他还需要几艘最最先进的舰船,能把海外敌人按在海里摩擦的那种。
  于是,当今名下,徒阡和林陌都有股份参与的造船厂,定单接到手软,把个当今乐得见牙不见眼。
  他对给他出主意的林陌十分满意,瞧瞧,就这么一个主意,即让他赚到了大笔的银钱,又把那些碍眼的叔伯和兄弟,以及那几个渐渐长成的儿子们打发了,耳根子别提多清净了!
  *
  贾环出息了,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赵姨娘和贾探春母女二人了,儿子(弟弟)出息了,她们多了一分倚仗,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令她们开怀的事了。
  在贾环领旨回家后,远远的,就看一以了那座小小的二进院门口,两名面覆纱帽的妇人,在一名面容刚毅的男子的陪伴下,翘首以盼的等在大门口。
  贾环眼尖,认出了那三人,正是赵姨娘和贾探春夫妻。
  三个人身上隐隐染上了一抹风霜,显然已经等了他不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