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_作者:洛娜215(438)

另外, 邓通钱本身上头也有标志,所以出事的是没有标志容易伪造,且在关东地区发行量巨大的吴国币。

现在北平县一地出现了假币, 那么别的县城一定也会有影响,受影响的还不一定仅仅是中山国内的县城。因为北平县本身就是属于大道的尾端, 但凡想要北上的商队都会经过这一段, 影响不可谓不小。

夏安然叹了口气,虽然这事不是他干的, 但是监察不严这个帽子是肯定脱不掉了,估计要被老父亲臭骂一顿。

小国王哭丧着脸,起草了一份信件,名为家信, 实则是检讨书,然后在寄出去之前还交给韩婴帮忙把关一下。

韩御史通篇读完之后表示没有问题, 但是再看小国王的表情就有些不对——原来他们殿下,平时和陛下是这么说话的呀,看不出来啊。

咳咳,小国王看了眼这封乖巧程度MAX的书信,表示平时当然不是这么说话的,只是如今犯错了,当然要乖巧一些,免得老父亲越读火气越大。

除了这封信之外,夏安然还送过去了一份倡议书,也就是建议老父亲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下令严厉打击盗版,否则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会越来越多。

刘启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阳陵邑纳凉。

汉中平原已经到了一年内最为炎热的时候,长安城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宫殿群为了安全考虑,几乎没有遮阴,使用的地砖白天吸收大量热量,夜里又将之释放出来。宫殿也基本为单边开门不穿风,即便有冰鉴,在夏天也如同火炉一般。

所以基本上到了夏天,这个王朝最尊贵的一家人都是在草木葱郁的上林苑或者水汽淼淼的甘泉宫度过。

不过今年刘启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阳陵邑。

他的陵墓阳陵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修建。

汉朝的皇陵在修建时都会增加一个独特的行政单位,叫做“邑”。陵邑附属于陵园,服务于陵园。且其地位随着陵园的建造时间而变。

早期的陵邑承担给陵园修造提供人力、物资支持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打后勤。而等陵园基本成型,全国的高官、富商都会在当地购置产业迁都到这里。

而等帝王葬入之后,陵邑则承担侍奉工作,并且在每年的后帝祭祀之时承担物资供给的任务。

陵邑本身的城市规划属于县城,但比起别的城市还有县乡,陵邑的主体就是城市,不具备城外村的情况。

在高祖的陵邑修建之时高祖还要从关东迁移一部分人口来填充,而到了景帝的阳陵修建时,却有人主动报名要来阳陵邑居住。

为何会发生如此变化?其实理由很简单。

长安城居住空间其实已经极为拥挤,而且由于最初城市规划不健全,以及长时间的使用,长安城内居住区其实都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老化问题,譬如下水管道出现拥堵,降雨时候地势低的地区容易积水等等。

虽然这种情况只在少部分区域存在,但因为如果要进行修正就需要大面积拆除重建,如果问题不是极其严重到了忍无可忍的底部,这部分工程便很难被开启。

相对来说,陵邑的存在无疑就是类似于如今帝都的外环地区,那里风水好,环境佳,又全是新造的房舍,基础设施也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前来修筑设计的,房价又低,住进去还能让陛下看到你的一片孝心,好处简直不要更多。

至于上班交通不方便?在西汉这都不能说是事,别忘了西汉的官僚是全天候待命,他们本来就是住宿制的。如此便只需要在长安城内找个地方落脚准备上下班就好,等休息了放假了就回陵邑,小日子简直就是美滋滋的。

阳陵邑本身已经基本修建完成,即将进入了迁移人口入住的阶段。但也就是这个敏感的时间内,汉景帝忽然叫停了人口的迁移,重新返工陵邑的建设,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道路的拓宽和规整。

这一点让负责陵寝修建工作的丞相以及将作大匠非常头痛,尤其是交上去了几个方案他们陛下都不满意。一直到满脑子官司的将作大匠得了春陀若有若无的提点后,才明白景帝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说白了,老父亲羡慕儿子能有一座可以自己规划的城。

说这说起来有些可笑,毕竟这个天下要说起来都是刘启自己的,可是长安城布局受限,而且里面人口已经趋于拥挤,想要改动劳民伤财,期间如何安置这些人也呈问题。

再加上长安城的主体建筑是他祖父和父亲定下来的,让刘启改他多少有些心理负担。

……主要还是懒得和官员扯皮,而且他最近动作有些多,当皇帝的不太好多折腾,偶尔一次就行了,而且今年因为各地刚刚上岗的刺史努力创“业绩”,直接致使底层官吏数量大不足,中层官员亦是存在缺口,为了稳定地方,长安城的管理便也派出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