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结盟而来,如此死法,太过不值。”
周瑜静静看着他。
他说着怕,眼里流露出的东西,却是不怕的。
而周瑜已经意识到,自己确是错了。孔明。只怕他不仅精通天文演象之术,更专于洞悉人心之法。
当即心念一转,便是也躬身一礼
“瑜怠慢先生了。”
小臂瞬即被眼前人托住,抬头,便对上了一双不再掩藏的,灼灼的眸子。
“都督言重了。孔明敬重都督,何来怠慢。”
周瑜便起身,只是望着他,不发一言,只等他开口。
孔明自然会意。
“自都督上次议战时提及火攻之策,亮便夙夜观天象十日之久。断何日风起。”说罢,他伸出持扇一臂,遥遥指向了头顶无垠长空。
“都督请看。月在壁宿,伴以从星,东北之行。”他顿了顿,收回目光,直视着周瑜
“待月至箕宿……”风鼓起他的衣袂,整个人仿飘飘若仙。他的声音,亦如在天际般莫测遥远
“二十日甲子,东南风起,三日始止。”
孔明望着眼前人。看他眼里闪过激动炙热的光芒,亮过天上群星。
那人深深一拜“瑜,谢先生相助。”
自知已不必扶,更不应扶。只是轻摇羽扇,开口,却是半似放松,半似感喟。
“非亮。”说罢,依然将眼神定在那已经直起来的挺拔身躯上。
“乃天。天助周,公,瑾。”
一字一顿。便似要让眼前这个风神绝代的男子,永远印在自己脑海里。
也许是已料之,经此一别,便再也无缘再见。
两人又是相顾无言。也许此刻,任何言语都苍白。
孔明回身告辞,只留下一句“都督,气魄雄浑者必自傲,自傲者,过刚,易折。”
周瑜只是不语。
孔明笑笑。深知再说,已是无用。缓步离开。
赤壁,那便是孙吴,抑或他,辉煌的顶点。
周瑜目送那人消失在江畔薄雾中。
负手长叹,话到唇边,却是刚才本该说给孔明的言语。
“瑜并非不知,委屈之道,却不能为。”
山笼水雾,烟波浩渺。惊涛拍岸,一番壮阔山河。却是烽火燃尽,铁蹄踏破。
一人之死。
比这一川山河,这孙家山河,又如何?
我要见,东吴战旗
插遍这神州河岳。
我要见,那人的笑,
将这天下囊括。
第二十八章 赤壁(上)
十九日,夜。
所有部署皆已定。中军大帐内的将领团团围坐,却静得能闻风声。
大战前夕,往往最为平静。每个人胸中的热血都在臌胀着,只等迎风飘来的金戈之声将它撕开一个缺口,然后逆流,奋马,去杀戮,去吞噬,去克敌,去取胜。
大帐外灯火通明。注定永载史册的一夜,漆黑的天幕已遮不住它的绚烂。
周瑜对着军力部署图深深望了最后一眼,缓缓转过身来。
面对群臣,面对这群愿意与他共生,与他同死的将领。
今夜,便将押上他们所有人的性命,孙吴的未来,做一场豪赌。
“黄老将军。”他开口,声音很稳定。
“着你驾利舰十数,引次于前,待近曹里距之内,聚众称降。待曹军松懈纳降,再举火燃船,借东风之力,一往而前。”
黄盖抱拳正道“领命。”大帐内令人压抑的寂静却被一人打破。
“不可。”语声很沉,带了不怒自威的压迫感。
众人便纷纷回头去看,却见是那从未随他们战于沙场的主公宗族,心中皆觉此人并不可靠,却又被他语音所摄,加之那一张酷似孙策的面孔,竟无端生出一股威严,便都噤声静待他说下去。
孙瑜长身而起。面向周瑜肃容道
“大都督,我知你已用计使黄老将军诈降,但曹操恐难信尔。”
周瑜眼神闪烁。他也紧紧盯着那进言之人,缓缓道
“将军,何以断定?”
“就凭我。”他目光锐利如鹰。
“若我是曹**不会信。”
本是无稽的理由,却没有人提出质疑。众人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当年孙策尚在之时,也常常仅凭一己便下断金之言。从未有差。今日此人,却令他们有些恍惚,分不清面前站着的,究竟是何人。还是不是那战功鲜有的孙瑜。
于是,他们便俱看向周瑜。
周瑜信了。
他平静的续道“那依将军之策?”
那人抱拳,头却未低下。“称降但不待纳降。曹军不会纳降。他们会在我军尚未起火之时,乱箭射住船只,火便不能起。只有趁他们观望之隙,即刻起火,着人控船疾速而下。”
众人皆哗然。连周瑜都是轻轻摇头,面露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