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范闲表情复杂,李承泽毫无愧疚之意,解释道:“我是真的不喜欢人。”
TBC
第12章
不一会儿,场内便挤满了人。
二楼雅间原为一排凉廊,今日特意用了别致的屏风一一隔开,李承泽便是坐在这一隅空间内,单手捏了块薄薄的桂花糕,看底下一片黑压压攒动的人头,喝茶品物,惬意极了。
场上司仪是位小有名气的藏品鉴赏大师,四十多岁的年纪,对这样的场面已经拿捏得炉火纯青,几句常见的开场祝词后,他先谢过主办方王老爷,再谢过到场赏脸的来宾们,一阵掌声中,藏品们被一样样轻手轻脚搬了上来。
这鉴赏会说是鉴赏交流,也图个竞拍得利。起此彼伏的竞价声中,半数古藏皆寻到了新人家。其中自然也有不少庆国年间的青铜铁器,但大多是流入民间的普通货,非官家锻造。私人拍卖会能做到如此已是不易,李承泽看了会儿便觉得有些无聊,正要同范闲一起离开,最后一个冰冷的铜器下了场,会场终于翻到了山水名画、名书字帖的展示篇章。
李承泽爱好这些,他虽没有前太子李承乾那般执着到世人皆知的收藏癖好,但终究是个爱书之人,惜才之人面对这些蕴藏了漫漫心意的作品,自然是忍不住多瞧两眼的。
展品有些是出自民间大师之手,有些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还有些佚名作品,纯属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或是画面精美至极才被端上来展示。
范闲对这些兴致淡淡,叫人续了一壶龙井,刚替自己重新满上一杯茶水解闷,就见李承泽脸色一变,两眼严肃盯着场上司仪手上一卷密封的画卷。他的眼神像是着了火,巴不得将那画卷盯出个洞来。
范闲顺着那道炽热的目光,见台上司仪慢条斯理诵读着这卷画卷的来历。作画者乃庆国晚年的一位通州知府,眼看国家日益凋零,心中愤慨,百感交集之下挥笔即成,绘了一副他想象中的庆国盛年景象,以心心念念的画面反讽当下,颂唱亡国之恨。画作完成后不过两年,南庆便真的灭了。
司仪像个说书人,将这故事说罢,连范闲也不免胸中郁结哀叹连连,想是这画勾起了李承泽的家仇国恨才会如此神色异常。虽然李承泽生前勾结北齐走私,虽是出于下策,情非得已,但的确对庆国而言并非忠义之举。
毕竟是养育了他的国土,见到此画,此时必定是念这江山多变,物是人非吧。
不想这画卷被两个侍女一打开,范闲直接把茶都喷了出来。
绘的是庆国盛景不假,泛黄的纸上,一条水路在城内贯通直入,水边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岸上人们手拿彩色缎带或是小型烟花,不论男女老少皆是乐不可支,对着水上的船只翘首以盼。岸上亭台楼阁到处金碧辉煌,一道小石桥横跨河道,桥上各色衣式的年轻人们提了盏小灯笼,个个笑靥如花。
这场景颇像范闲第一次见花魁司理理的场景,本是司空见惯,但船上的人才是让范闲大吃一惊的所在。
只见三艘小舟缓缓驶入,两艘小的驶在大船前后,除了船夫,两侧船头各立了两位美娇娘向水面洒着红色花瓣。而中间那艘最大的小舟轻轻摇曳,只见床舱内伸出船桨,不见船夫,船头孤零零只有一位美人,他披着一件几乎透明的白色丝绸长衫,修长匀称的身体大半袒露在众人的视线下,一条雪白的腿勾着另一条长腿,暧昧地夹着自己的腿根,半侧臀线一览无余。
他半趟在船侧,一手拢着几乎没有遮蔽作用的衣襟,一手垂在船檐去勾水面的花瓣。长发被他全部整理在左耳一侧,顺着棕色的船身笔直垂下,几乎浸入水面,表情千娇百媚,刘海遮住了一只风情万种的眼,露出来的黑瞳虽是斜眼看着桥上的侍女侍郎们,可在岸上人眼里。此人鲜眉亮眼,面上芙蓉,可是少见的人间尤物呐。
这美人如此楚楚动人,胸口两点红缨娉婷万种,但胸膛坦荡荡的一马平川,怎么瞧都是个男人呐!
范闲看着身边李承泽僵硬的稚嫩脸蛋,他现在因身体原因,外相年岁颇小,但早已眉眼如黛,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范闲见的美人不少,自认从未见过画卷上那般秋水盈盈的人,但他肯定那人必是李承泽,想是欲魄躲入了画中,才闹了今日这么一出逼他们画中捉鬼。
展开的画卷果然引得场上宾客议论纷纷,七言八语之下,身经百战的司仪也有些站不住了。他也是第一次见这幅画,在台上尴尬地擦擦脸上冷汗,先瞧瞧画上的可人,再看看介绍词本的内容,仔细一琢磨,虽说这画的内容新颖大胆了些,但的确是描绘了画者想象中的庆国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