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_作者:摇曳菡萏(425)

正是因为在博物馆里亲眼看到过莎士比亚的真迹是什么样子的,年轻场务才在看到桌子上的那叠手稿的时候惊叹不已——瞧那些难以辨认的花体字,和现代英语非常不同的语法习惯,都和莎士比亚的真迹非常接近,其中一张先横着写满了十四行诗,然后再斜着修改了一遍,还划掉了许多单词的手稿,更是和博物馆里的一张真迹几乎一模一样!还有那个纸张右下角缀着的“威廉·莎士比亚”的签名,Shakespeare每个字母连在一起的样子,以及最后一个字母e上挑的方式,都到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了。

年轻剧务刚刚还在感叹着:“美国佬还是挺用心的嘛,他们看起来像是真的懂莎士比亚,不是非常用心,是做不好这些细节的。”下一秒就听见:

“你说这些手稿?是威尔写的。”

年轻剧务眨眨眼,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耶稣基督!你们真的把威廉·莎士比亚的手稿从博物馆里带出来了?!”怪不得在他刚刚差点弄污这些手稿的时候,面前这个美国人那么生气!

“……我说的威尔,是威廉·布兰德利,不是威廉·莎士比亚。”

“哦卧槽!”

☆、理想莎士比亚

再拍完最后的三个镜头, 《莎翁情史》就能够封镜了。

但这三个镜头, 却难度很高, 并不好拍。

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服装、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动作设计, 却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三种情感, 要分别展现出莎士比亚在艺术创作时时的焦躁、急切、激情甚至是阅尽千帆后的成熟淡定,非常考验演员对感情的控制力和对细节的把握程度。

威廉为了能拍好这些镜头,付出了不少努力。

为了真切的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之类剧作家们在创作剧本时的想法和状态,他真的跑到莎士比亚的博物馆里去临摹真迹, 并练习了很长时间用真的羽毛笔和稍显粗糙的纸张创作——托所学专业的福, 和教授的不断鼓舞, 威廉这个学期的论文就是手写完成的。以及, 用的正是羽毛笔, 和十五六世纪英国上至女王下到文人最喜欢用的圆圈圈一样的花体字, 当然了。

当威廉真的完全靠手写,经历过要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完成可以将人折磨发疯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并写了一篇长达五十页论文后, 他前所未有的理解了剧本里年轻的莎士比亚在创作剧本时的所有心情了——没灵感时几语让人发狂的烦躁,和灵感爆发时运笔如飞的快感。

而关于威廉的模仿成果,《莎翁情史》剧组的道具师则评价说:“和莎士比亚手稿相似度极高, 虽然还瞒不过历史专业人士的眼睛,但经过不算太长的研究时间就能模仿的如此成功,已经很了不起了, 特别是威廉·莎士比亚这个签名,每个字母连在一起的方式和书写习惯,真是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因为感觉威廉临摹的手稿比剧组之前准备的更棒,道具师干脆直接拿来用了。

或许也是因为近期文字工作量太大,威廉的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很快就被磨出了一层薄薄的茧子,并且不用化妆师刻意伪装,两只手上都经常性的挂着黑色的墨水,拍起莎士比亚创作剧本的镜头来非常具有真实感。

化妆师检查完一切OK后,威廉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根形状还算完好的羽毛笔沾了沾墨水,在略微有些发黄的纸张上书写了起来。

导演约翰·麦登满意极了,主演自己就会写莎士比亚的字体,这给后期制作省去了多少麻烦啊,而且有很多近距离特写的镜头,也不用再担心会穿帮了。

“摄影、录音、灯光都准备好了吗?”

“声音RAN!”“灯光RAN!”“摄影RAN!”

“1998年7月、《莎翁情史》第103场、第一次拍摄、第二号摄影机。”打扮员结束高喊,猛地合上场记板。

“咔嚓”一声,副导演举起手中的照相机,在打板员合上场记板的那刹那按下了快门,镜头里,打板员只有一双手入了镜,而在那双手握着的场记板旁边,是正在认真写作的威廉·布兰德利,现代的电影拍摄道具和充满古典感的演员和布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美感。这是副导演为了纪念今天的杀青戏而特意拍摄的照片,他感觉这张照片以后肯定也能成为《莎翁情史》这部电影珍贵的影像资料。

当打板员举着场记板跑出镜头后,导演才高喊:“ACTION!”

……

笔尖刷过纸面,带来羽毛笔摩擦过粗糙纸张的细小“咯吱”声。

三台摄像机分别从威廉身体左方、正上方和正前方进行拍摄,时不时突然拉近到几乎贴面的距离,在这样近距离的妨碍下,威廉却完全没受到一点干扰,他全心全意感受着莎士比亚的情感,揣摩着每一个举手投足,甚至是每一个表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