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_作者:摇曳菡萏(444)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影片从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的三小时导演剪辑版本,换成如今北美公映的两小时版本后,居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通常来说,不是应该导演剪辑版才是最好的电影版本吗?

不过,也是有例外的。

《纽约客》的记者立刻想到了上个月上映的,新线电影公司制作,爱德华·诺顿主演的《美国X档案》,这也是一部导演大失水准,电影公司更换剪辑师挽救整部影片的例子——据说新线一开始是很信任导演托尼·凯耶的,并准备用导演剪辑版作为北美公映版本,但是托尼·凯耶剪出来的影片却枯燥乏味,每一场试映会都饱受恶评,于是新线不得不找来剪辑师杰瑞·格林伯特和主演爱德华·诺顿,重新兼了个117分钟的版本出来,最后公映版本的影片大获成功,诺顿还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等等,难道《遇见乔·布莱克》不像是《美国X档案》事件的重现吗?马丁·布莱斯特剪出了个很糟糕的版本,环球不满意,于是找剪辑师又剪了个新的出来,听说威廉·布兰德利为新的版本提供了很多建议,最终公映的版本棒极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剧情。

‘最近的美国导演都怎么了,脑袋里集体钻进了史莱姆吗?’现场有些尴尬的沉默着,不少记者都在心中持续哀嚎:“上帝啊,谁能预料到这个?之前骂的太狠了,现在要怎么收场!”

☆、迷弟

“电影很美, 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赏心悦目, 而且也讲了很多故事与道理, 布莱斯特导演, 你认为《遇见乔·布莱克》的主题是什么?爱情、生命、死亡还是宗教?”《纽约客》的记者最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并且很巧妙的绕过了所有难堪的问题,转而从电影主题上下手。

像《纽约客》《电影评论》这样专业电影杂志的记者,心态调整的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他们做电影杂志追求的真理就是四个字“客观公正”,虽然先骂后夸有点自打自脸的嫌疑, 但是为了杂志口碑该对自己扇的巴掌还是要扇下去, 不然损害的就该是他们杂志的行业权威地位了。

不过也有不少媒体记者, 正在挖空心思想着影片的缺点, 他们不希望, 也不想要改变立场, 例如《娱乐周刊》的记者安德烈·艾奇逊,他早在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期间就将《遇见乔·布莱克》抨击的体无完肤,言辞激烈到只能坚持自己立场到底了, 无论影片有多好, 哪怕明年春天斩获了奥斯卡,安德烈·艾奇逊也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

马丁·布莱斯特导演从主持人手里拿过话筒,想了想后, 说:“亲情、爱情、生命、死亡、宗教这些电影全都有涉及,但我想的是,电影的主题并不是它们中的哪一个, 而是全部,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做总结的话,应该就是‘美好’吧。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甚至死亡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当然了,整部电影中最美好的我想应该是威尔,刚刚,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我发现身边好多人的眼睛都看直了,就跟当初拍摄时他从化妆室走出来,摄影棚里其他人的反应一模一样——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甚至还有梅林的胡子,刚刚都有谁忍不住发声了?我敢打赌我听见了不下于五次的抽气声。”

现场先是安静了一秒钟,然后人们哄堂大笑。

观众们咧着嘴巴“哈哈哈哈”,他们被马丁·布莱斯特最后的幽默逗的乐不可支,那让他们想起自己和朋友刚才对着银幕上的死神流口水的花痴模样,那真的是太太太太蠢了。

但是单纯觉得好玩的也只有观众而已,舞台上下,很多电影主创和媒体的内心都是极度惊讶的。

特别是在马丁·布莱斯特回答完问题,主动又友好的将话筒递到威廉手里的时候,威廉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都忍不住露出了些微诧异的眼神。

威廉和媒体们惊讶的内容是一样的:几个月前环球内部曾因电影到底要不要重新剪辑发生过数次争论,导演马丁·布莱斯特站在一方,而身为影片主演威廉不仅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甚至促使环球总裁朗·梅耶否决了马丁·布莱斯特剪辑的版本在北美公映,致使马丁·布莱斯特大怒,不仅单方面中断了和威廉客套的友谊,甚至连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都没想过带主角一起,这件事在好莱坞根本不是一个秘密,人人都知道《遇见乔·布莱克》的导演和主演闹翻了,为何现在马丁·布莱斯特居然主动朝威廉示好了?

“威尼斯之后,我已经意识到曾经固执的我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你的坚持是正确的,威尔。”在递话筒的时候,马丁·布莱斯特刻意将后脑勺对着台下,用压的很低的声音对威廉快速说:“我想你使我避过了一次事业滑铁卢,谢谢,威尔,还有对不起,为我之前愚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