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如今大部分的明星个人网站需要注册才能看帖及发帖,帖子发出前甚至还会被管理员审核的规定不同,威廉的个人网站任何一个游客都能浏览网站的最新资讯,只有发帖和进入一些内部板块的时候才需要注册,只是注册一下而已,不需要再经过任何审核,这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隐私和开放的模式是很容易让浏览网站的人心生好感的。
其次,网站发布的威廉工作动向也是最新最及时的(亚蒙·高夫曼和芭芭拉·威尔逊就有关注网站,所以八成是他们提供信息),而且因为威廉是个单身汉,经常和朋友在一起,他的朋友大多也都是明星或名流的缘故,网站也会发布其他演员的咨询,一开始是威廉身边朋友们的,后来扩大到他在比弗利山的邻居甚至是拍片的搭档之类,因为网站很开放自由程度很高,氛围也很棒(多为威廉或朋友们的粉丝,自然战不起来),于是也吸引了不少其他还没拥有个人网站的明星粉丝来驻扎。
最后,网站不知什么时候又涌进来一大批托尔金和J·K·罗琳的书迷,前者关心《魔戒》三部曲要被拍成什么样子,后者关心《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电影化,后来甚至连哈佛的LGBT群体都来驻扎了,然后是波士顿、纽约、洛杉矶的LGBT们,网站里甚至有一个板块是以彩虹旗命名的。当然了,在这个主流社会还不怎么认同同志群体的时代,这个板块也是网站极少有的,需要验证才能进入的区域之一。
用威廉一个影迷的话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个人网站,简直就像是一个粉丝的联合国,一个志同道合之人交友的乐园,甚至是《好莱坞报道》的网站版。”
亚蒙·高夫曼和芭芭拉·威尔逊甚至是丹尼·伯恩都会时不时的上网站浏览一下,威廉自己倒还没去过,因为会觉得那样的举动有点过于自恋,不过如果威廉自己有去体验下网站的话,他会发现自己的个人网站,竟然有点像是后世兴趣社交论坛和新闻网站的雏形。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牛爆了。
1998年11月14日,《遇见乔·布莱克》北美公映后的第二天,威廉个人网站的创立者之一,网站ID为“麦考白”的乔纳森·贝茨在网站上置顶了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就像一把火炬,从网站开始熊熊燃烧,烧到了运营已经非常成熟的IMDB,烧到了刚刚推出没多久的烂番茄,烧到了其他所有影视评论打分网站,最终烧遍了整个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
☆、粉丝的力量 上
《拿起你的鼠标, 为威尔做点什么!》
你们有多少人相信了《娱乐周刊》安德烈·艾奇逊的打分, 相信了《纽约邮报》上的影评, 认为《遇见乔·布莱克》是一部很糟糕的电影, 进而打消了去电影院的念头的?
我知道有很多。因为网站最近太热闹了, 很多人都在讨论《遇见乔·布莱克》,有好的言论,也有不好的言论,总体上坏的言论居多。
这很不可思议,真的。
那些只是读了几份报纸, 看了几篇很明显对电影持贬低态度的影评, 就满心失望的认为电影糟糕透了, 然后加入了指摘大军的朋友们, 媒体的态度, 你们的行为, 这一切全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回顾过去八十年的好莱坞电影,从二十年代黑白电影到最近几年的特效大片,《党同伐异》、《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公民凯恩》、《偷窥狂》、《银翼杀手》、《天堂之门》、《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这些影片在初上映时无一不是毁誉参半、票房惨败, 还有电影因成绩太糟糕而使演员事业生涯跌入低谷, 导演丢掉工作,制作人引咎辞职,甚至电影公司破产被收购。
但是如今这些电影, 哪一部不是经典中的经典,影响了无数人走上电影之路,甚至改写了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史?
我不是想说《遇见乔·布莱克》能与上述经典电影比肩, 因为一部电影能不能被载入经典,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那是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能做出的最正确判断。
但是仅以我个人的看法来说,《遇见乔·布莱克》很棒,做出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我真的去电影院看过,对影片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还因为在首映当天,我亲眼目睹绝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对影片赞誉有加!
一座电影院,数百人观众,持续三分钟的掌声和无数声“Bravo”绝不是我自己的幻想!
从报纸杂志及电视开始刊登与电影有关的内容以来,能在媒体上发表电影评论的总是少数人,记者、主持人、专栏作家等行业内人士,没有哪一份报纸是专门刊登公众影评的,但是一直以来,身为多数人的普通影迷总是被这少数人所引导,如果有一些媒体说某部电影很糟糕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的名声将会立刻变臭,票房立即扑街,哪怕它本质上并不是一部糟糕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