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颂不想与他多费口舌,索性任他造作。
董卓问他:“你再好好想想,这些策言到底如何?”
崔松毫不犹豫地道:“我觉得不妥。”仍然不肯多说原因。
无名谋士面露嘲讽,大肆夸赞、一一罗列这些策论的精华所在,字里行间无不讽刺崔颂的不识货。
听完无名谋士巧舌如簧的论述,董卓没有多说什么,挥手让崔颂退下。
崔颂明白董卓心里已有了决意,这封策论必将得到推行。
他淡定告退,心里则想着,没想到他们还没给董卓挖好坑,董卓就已自己给自己挖了个超大的坟墓,还迫不及待地跳下。
等到崔颂走后,董卓才拿出另外一张帛书,上面写着一段话:遵与清河崔颂有隙,恐为崔颂不喜。若有诽谤之语,恳请当面对质。遵之所言,发自肺腑;遵之忠义,日月可知。还请太师明鉴。
江遵或许是因为知道崔颂获得了何休的许多著书,极有可能察觉这些策言的出处,所以在献策的时候特意写了这些话,一方面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顺手给崔颂挖了个大坑。他哪里想到崔颂不仅没有跳下这个大坑,反而冷眼看他作死。而他也因为这一句话与这一份策论,将自己带入死路。
至于无名谋士,江遵的“伯乐”,为了排除异己,尽耍小心思,却不知道这些自作聪明的行动让他在后来这封策论激起众怒之时,被董卓推出来当了替死羔羊。
崔颂回去后,同郭嘉说了这件事。
郭嘉道了句,可惜了。
崔颂知道他在可惜什么,此等意义重大的策论,被埋没了可惜,被人拿来胡乱使用亦是可惜。
郭嘉误解了崔颂的沉默,宽慰道……
第85章 众叛亲离(一)
“明珠蒙尘, 不过时候未到。待到海清河晏之时,拂去上面的尘埃便是。”
崔颂还在构想接下来的布局,听到郭嘉这一句话,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顿了一顿,才想明白郭嘉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恩师高义, 写下此番策论, 非为名利, 不过是为了‘学’字本身。”
崔颂想起那本书上类似编者按的自述。
“故异想天开,大胆谬言。后世之人, 如有时遇, 尽可自取。”
何休并不在意虚名浮利。他一生专研经学,心质纯粹。为了所坚持的学术,他潜心耗费十七年心血, 集之大成。他的政治言论大多揭露时弊,非为一利之私。
许多著作从未公开, 甚至不曾署名, 也不愿署名。
那些不懂其中深意,又无视何休警示与规劝的人, 哪怕窃去了高论,也讨不到好,反而会招来祸事。
事态的发展不出崔颂的预料。几日后, 董卓参照江遵献上的策论, 大肆改制, 引起士族们的强烈抵制。董卓一意孤行, 以权镇压,结果受到更为猛烈的反弹。
被蒙在鼓里的李儒、戏志才二人,得到消息后皆是一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李儒在心里怒骂:“这是活腻歪了不成?这一招烂牌,再多兵马也得完蛋。”
又转念一想,董卓闷不吭声地放了个炸弹,甚至不曾咨询他李儒,这是何意?
莫非……果真因为下毒一事对他心有芥蒂,戒备如斯?
比起董卓的前景,李儒更关心自己的未来。一想到董卓藏在这番行动下的深意,李儒就觉得坐立不安。
他来回踱了几十步,抬头盯着墙上的挂弓,又看了眼酒杯中的蛇影,咬牙下了决定。
“良禽择木而栖。董仲颖(董卓),你且好自为之吧。”
另一头,戏志才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董卓的居所。
董卓见他前来,没有冷遇,但也没有以往的热情。
戏志才心有所感,然则要事在身,无暇顾及这些:“太师,近日来在朝中推动的行制……”
“志才不必多言,我心中有数。”
戏志才心头一凉,蓦然抬头:“太师可是焕做错了什么?”
董卓脸颊上的肥肉颤动,瓮声瓮气地道:“你没有错。只是这件事我意已决,你就不用多嘴置喙了。退下吧。”
戏志才执拗不退:“请太师听我一言”
“你不用多说,退下!”
戏志才上前两步:“今日便是死谏,也要请太师听我一言!”
“大胆!”董卓一双虎目射出寒光,朝左右喊道,“你们都是死人吗?容戏焕在此放肆,还不把人拖下去!”
“自汉光武帝开国以来,士族之治便根深蒂固纵使要拔除士族的势力,也不当在此等重要关头进行!你还未稳定根基,如何能挖掉根脉?!你若强行如此……唔咳咳,咳咳咳”
又急又长的一串话说完,被卫兵强行拉扯往外拖的戏志才再也抑制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