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啊。”林禹州心酸,外面乱的狠,他既希望伴侣早点找来,又担心他受到伤害。
时间在纷纷扰扰的局势中匆匆而过,六月初的时候,凉州下了一场雨。这场雨对旱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却也让凉州百姓喜笑颜开,这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日子会逐渐好转。
林禹州版的董卓管辖凉州之后,第一年镇压叛乱,第二年赈灾抗旱,第三年才开始,看局势,更加不轻松。不过经前两年的治理,凉州羌人再也不作乱了,他们跟汉人一起劳作,享受同等待遇,不受阶级压迫,成了真正的凉州一员。
大旱年份,羌人们同样为凉州做了很大贡献,他们的牛羊帮助凉州的百姓渡过了艰难的第一年,所以开春之后,凉州百姓自发帮他们补种草籽,打理牧场。虽然汉族百姓和羌人没做到完全融合,但也有了大一统的趋势。
冒着这场细雨,林禹州来到了议事厅。
坐在高位之上,林禹州打量着议事厅的人,他是凉州军政一把手,下面坐着的都是他的属下。左边三位,分别是韩遂,段煨,华雄;右边三位,分别是马腾,董越,徐荣。在林禹州眼中,这六人,带兵打仗尚可,内政管理一塌糊涂。
林禹州一眼又一眼地瞄他们,直将这些属下看的冷汗淋漓。
想着刺史一人管理凉州政事,的确辛苦,董越小心翼翼地建议:“黄巾之乱,朝廷自顾不暇,大人,不如我们自行招揽人才?”
林禹州嘴角微动,这会儿天下割据的局面还没形成,还不是囤积人才的最好时机,更别说外面还乱着。他揉了揉眉心,换个话题问道:“军中的粮草可还够?”
徐荣开口道:“因大人高瞻远瞩,前两年我们就囤积了大量粮草,除了腾出去给百姓的,余下的省吃俭用,够支撑到来年春天。”
韩遂有些担忧:“明年的雨水也未必足够。”
华雄闷声说道:“实在不行,只能向世家借粮。”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田地都集中到士大夫阶层手中,大旱并蝗灾,百姓没有粮食吃,可那些世家大族过得却依旧奢靡。
林禹州敲着矮榻的扶手,凉州境内特别有名的世家很少,且都被他整治过了,华雄所说的世家,是其他州牧的。看来他的属下们,是想乘着黄巾之乱,搅风搅雨了。
“先在刺史府门口贴一张招贤令。”林禹州暂且按下属下们想搞事的念头,“徐校尉,你的说的那个很有能力的同乡,可到凉州了?”
徐荣起身说道:“升济不日就能抵达。”
林禹州压了压手,示意徐荣坐下,他又道:“其他人若是有举荐的,尽可说出来。”
外面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凉州不可能偏安一隅,要想在这种世道站稳脚跟,粮食和人才缺一不可,林禹州见属下们都有数了,便将话题拉到了黄巾之乱上。
马腾将驿站传来的军报说了出来:“上月,皇埔嵩在长社火烧敌营,与朱儁,曹操三面合击,大败黄巾军,黄巾逆贼波才率叛军退守阳翟。卢植这边也是数战皆胜,斩杀敌寇万余人,目前黄巾军主力已在张角的率领下退守广宗。”
董越开口道:“卢植破广宗只是时间问题,想是再过不久,此乱便能过去。”
段煨对董越摇了摇头:“燎原之火哪儿是这么容易熄灭的,这批黄巾军灭了,总有新的出,乘机作乱的,浑水摸鱼的,心怀鬼胎的,太多了。”
韩遂也道:“凉州暂时安定,但我们还要防着北边。去岁蝗灾,草原遭到毁坏,饿死了不少胡人,今年他们可能会乘着黄巾之乱,袭击边境。”
凉州,并州,幽州,都是边境城市,这三地没有遭受黄巾之乱,却也要防着胡骑乘机南下。听韩遂提起,林禹州立即回忆起东汉地图,想着乘机扩大地盘的可能性。
议事厅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话题几经演变,最后成了怎样扩大地盘。林禹州看向窗外,思绪逐渐飘远,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有一辆十分朴素的马车,正行驶在通往凉州的官道上。
第163章 三国建功忙(2)
从并州到凉州的道路还算平顺, 黄巾军主力集中在颍川和冀州地区,只有少量黄巾军流窜到北地, 还没起燎原之势,就迅速被当地的驻军消灭了。
可就算没有黄巾军作乱, 近乎两年的大旱, 也滋生了很多山匪贼寇。道路上行驶的这辆朴素的马车, 就成了这些剪径匪寇们最好的目标。
外面传来兵戈相撞的声音, 马车里的男子和少年对视了一眼,他们撑着车壁, 稳住身体,一阵剧烈的颠簸之后, 浓重的血腥气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