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中建皇朝_作者:蒲晓(414)

季盛彦翻了几页,看向林禹州:没白费心思教他。

“接着记录吧。”将册子还给小黄门,林禹州和季盛彦朝学宫内走去。

学宫内力的构造跟凉州学院很像,分为教学区,住宿区,活动区,校场等等。其中藏书阁内部装修已经建成,只等印刷局完成书籍印制,就能上架,藏书阁后方的墨阁,相当于未来大学的实验楼,里面已经放置了很多玻璃器皿,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装备。

林禹州参观完墨阁,感慨道:“古人智慧真不能小看,一点点启蒙,他们就做出了异常惊人的成果。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在未来学习的很多思想,雏形大多都来自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

“别感慨了。”季盛彦将手搭在林禹州肩膀上,“去住宿区看看。”

这两人在参观大汉学宫的时候,为袁绍所控制的伪朝廷的势力范围内,也对科考议论纷纷。

袁绍一行人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所谓的科举选才,就是要朝世家豪门挥刀,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洛阳朝廷的这一举动,坚定了袁绍一行人扶持刘辩的心,可光坚定没用,拿不下洛阳,没有传国玉玺,他们就不是正统。

青冀豫衮四州的士族纷纷写文讨伐董卓,然而他们也只能口头上占便宜,一动刀枪,只有输的结局。这大半年以来,讨董联军跟凉州军相斗,从没讨到便宜,就算跟曹操军以及刘备军打,都是输多胜少。现下讨董联军死死守着四州,看似跟洛阳朝廷的军队陷入焦灼状态,但聪明的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仗着冬日天寒,大雪难行的利处,等到来年开春,战局定然会有大变。

窝在东郡的曹操也不急,他正跟隔壁徐州牧陶谦暗度陈仓。

陶谦算是讨董联盟里对百姓比较好的官员了。他成为徐州牧以后,在徐州推行屯田,任用陈登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使徐州粳稻丰积,让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依托。可由于徐州太靠近伪朝廷的势力范围,陶谦被逼无奈,不得不加入讨董联军行列,他也就派遣了三百来号兵意思意思地支援了袁绍一下。

如今曹操在侧,陶谦就动起了脑筋,只要脑子没坏掉,谁都能看出洛阳朝廷的强势,鸡蛋为什么要跟石头碰呢?不过投靠洛阳也要有策略的,他还要说动身边的几个下属。

曹营帅帐内,曹操端坐在上方,“朝廷推行科举制,对士族打击非常大,陶谦心腹之一麋竺,出身徐州麋家,要想说服他投效朝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哥,这科举制真的可行吗?”夏侯家也是士族,夏侯渊也有些排斥科举制。

曹操轻笑了一下,他很理解夏侯渊的心情,不过还是说道:“科举选才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想出这个选才方式的董卓,有真正的皇者气度。”

夏侯渊猛然一惊:“大哥!”

曹操呵呵一笑,摇手说道:“这里只有你我,说说无妨。董卓其人,有扶大厦于将倾之时的才能,也有创建新皇朝的气魄,他若想夺取刘氏皇朝,轻而易举。”

夏侯渊没想到曹操对董卓的评价这么高,他面露不解:“他有这能力,为什么不做呢?”

夏侯渊的话让曹操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曹操才道:“董卓给我的感觉很复杂,不过他对大汉倒是真心的,要是没有他驻守洛阳扶持刘协,或许我会……”

“啊?”曹操最后几个字太轻,夏侯渊没听见,“大哥,你说什么?”

“没什么。”曹操站了起来,“父亲在琅琊躲避战乱,还是将他接到身边为好,陶谦答应帮忙,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步,希望别出岔子。”

夏侯渊也跟着站了起来,“放心吧大哥,我会安排人盯着琅琊的,惇哥会亲自接伯父过来。”

第195章 三国建工忙(34)

为了来年的科考能顺利进行, 年节前董媛就准备带兵南下赴扬州, 同行的还有孙策和马超。赵云也带了一队兵马南下,只是他的队兵马到达徐州后就会跟董媛他们分开,他要去与青崖汇合。

貂蝉进入女营之后,跟蔡琰一见如故, 她们都是才华过人的奇女子,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可惜两人都不会功夫,所以这次南下,董媛没有带上她们。

离开洛阳之后,一路见闻让董媛心情沉重,她从凉州赶赴洛阳时, 都没有这种情绪, 不管是并州,亦或是幽州,都受凉州影响巨大,这两地百姓的生活虽没有凉州百姓生活好,但较之其他地方却绰绰有余了。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董媛骑在马上叹了口气, 在安逸的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她差点儿忘记了天下是什么样子了, “今岁严寒, 雪一直未停, 很多百姓无棉衣过冬, 甚至厚点儿的衣服都需要全家人轮流穿,他们敖得过这个冬天吗?”